人生最为难得的是命运导师,大半生的经历告诉我:早已幸遇!
我虽然从中年开始起步学习新闻写作,幸有《焦作日报》的一路引领、扶持,教会了我采写新闻、创办报纸、出版书籍的人生“三级跳”!
我平时爱读书、看报和写作,《焦作矿工报》复刊后我订了一份报纸。1983年仲春时节,我到解放路中段北侧矿北二巷的焦作矿工报社送稿子。心中却一直期盼:要是《焦作日报》能够复刊该有多好啊!
一天又去送稿子时获悉:《焦作日报》复刊在即!我盼望《焦作日报》复刊,因为她是全市最有权威的党报。我曾经为上世纪60年代初她因国家困难停刊感到惋惜!我相信:她的复刊一定是全市人民的大好事!
当我把这个天大的喜讯告诉笔友时,大家都很激动、振奋,迫不及待地要去探个虚实!当时太行西路正在大修,1路公交车因此路段大修而不通车,我只好骑自行车进市。我与两个朋友找到复刊处,看到编辑老师时,所有的“行路难”心情霎时化为乌有!正在忙碌的副刊编辑部主任华秋娴大姐和蔼可亲,不厌其烦地解答我们的提问。再后来我又认识了新上任的副刊编辑部主任刘金忠、编辑薛书礼老师。之后,报纸刊登了我的微型小说、随笔、杂文、故事等。我还获得焦作市“1995年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中的“民间文化”二等奖,这一切都当归功于《焦作日报》副刊编辑老师的培育。
《焦作日报》开启了我最初的通讯写作之门。记得那年一个深秋的上午,我到焦作日报社送人物通讯稿,华秋娴大姐将擅长人物通讯写作的安大海记者介绍给我,并说让他周日到我家中讲课。我想着安记者忙起来肯定会忘掉此事,谁知周日8时刚过,安记者就骑着自行车摸到了我中站的家。他认真地比对着我的稿子讲通讯的写作知识,一直讲到近午时分,走时谢绝了我留他午餐。后来,见报文章引起了领导的关注,1985年年初,我被抽调到郊区教育局撰写《焦作市郊区教育志》。
《焦作市郊区教育志》撰写工作告一段落后,两所学校争着要我这个所谓的“笔杆子”。我就选择了离家近的焦作四中,1986年年初,我调入焦作四中办公室工作,兼负责对外新闻报道,还接办团委书记靳作友创办的校刊《春蕾》,几年中多次被评为《焦作日报》优秀通讯员。1990年2月,中站区通知学校让我到区委宣传部工作,创办《中站报》和对外宣传报道。46岁的我,感到这才实现了梦寐已久的新闻梦!
然而,办报对我这个门外汉来说谈何容易?为学习办报,中站区委宣传部部长领着我去见当时的《焦作日报》总编李介人先生。李总编随即电话联系副总编安排具体事宜。见面才知道副总编竟然是我的表叔孙达文,孙副总编让我先粗略学习《编辑学》、版面设计、改稿子及其编辑常用的标点符号等,通晓了“速评”“编者按”“特写镜头”等文体的写法。之后,又跟随杨双喜先生到印刷厂的车间,跟小段师傅学习报人随机业务。当时中站区委要在2月下旬召开中站区党代会,我决定献给与会代表一个惊喜!
那是一个春雨潇潇的夜晚,焦作日报社印刷厂车间灯火通明,为确保《中站报》创刊万无一失,孙副总编还安排两位编辑值夜班随时“把关”。当第二天与会代表拿到《中站报》的那一刻,我激动得热泪盈眶。
再后来,我又担任中站区政协文史委副主任。其实,这个职务也是《焦作日报》“给”的。在区政协任职的6年中,最难忘的是1993年3月,为纪念战斗英雄王忠殿壮烈牺牲30周年,要出版我与别人合作的《战斗英雄王忠殿》连环画册。为确保彩印封面的质量,《焦作日报》印刷厂的师傅们还不惜辛苦亲赴郑州做电分工艺。就是这本连环画册小人书,拓展了焦作文史资料的体裁。此书被市委宣传部和市关工委联合选定为“全市青少年读好书活动”优秀读本,在焦作日报社印刷厂承印3万册,下发至全市小学、初中,为读好书活动的开展,提供了身边英雄的翔实读本,弘扬了爱国主义精神,受到了领导的表扬。
之后,我还写了《许衡轶闻故事集》和《许衡传》两部书籍,先后获得焦作市“五个一工程”优秀文学成果一等奖,《许衡传》前些年还被焦作四中、许衡中学选定为校本教材。每当想到这些,就格外感激《焦作日报》!
而今我已古稀逾三,还是离不开《焦作日报》温暖的怀抱。2009年3月,我加入了《焦作日报》老年记者团,在团里举办的各项活动中老有所学、所乐、所为。我跟着编辑老师学会了电脑写作、邮件传送,在《焦作日报》《焦作晚报》发表文章、书画作品140余篇(幅)。沐浴在《焦作日报》关怀教诲之中,我幸运命运之神的青睐,在最美的时光让我遇到了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