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天,一种形似太空舱的新生事物成为网络谈论热点,这种“太空舱”供上班族短时休息,被冠以“共享睡眠舱”之名。然而,这一新鲜事物也招来不少质疑,从价格到安全,不一而足。
(据《法制日报》)
准确地讲,这种冠以“共享”名称的“睡眠舱”,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互联网+旅馆”,只不过是迷你型的出租房。从报道的情况看,“共享睡眠舱”的服务对象是上班族中的白领。尽管此举解决了白领午休没有床位的困境,但其潜在的诸多风险隐患却不容忽视。如果任其野蛮生长,必然会产生游离于法律之外的严重后果,不得等闲视之。
众所周知,睡眠是比较隐秘的私事,人们出行在外,需要睡眠,一般都会选择安全有保障的旅馆,其目的是为了防范非正规旅馆可能潜在的治安隐患。“共享睡眠舱”本质上与对外营业的旅馆无异。根据《旅馆业治安管理办法》的规定,提供入住休息的宾馆、酒店等旅馆业,属于特殊行业,经营者需要有资质,其设施的安全指标要符合消防法的规定标准,且入住人员必须凭身份证等合法证件经过登记才可入住。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共享睡眠舱”的经营者显然没有取得相应资质,其设施的安全指标是否符合《消防法》的相关规定也不得而知,需求者只要扫描一下二维码即可入住,如此低的经营门槛和入住条件,明显违背了相关法律法规的硬性要求。需求者入住后,等于把自己置于没有法律保障的非安全空间,必须慎之又慎。
实际上,“共享睡眠舱”除了安全方面存在的法律风险外,更多的还因为其经营门槛和入住条件的低下,给涉黄涉毒等违法犯罪活动提供了可乘之机。“共享睡眠舱”空间相对狭小,又置放于比较隐蔽的办公场所,加之严严实实的外包装,让其更有了不易被他人发现的隐秘性,这就为招嫖、吸毒等违法犯罪活动提供了难得的场所。“共享睡眠舱”在诞生之初,如果监管不能同步跟进,成为卖淫嫖娼者和一些瘾君子的安乐场所并非不可能,这种担忧绝非多余,这更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此外,“共享睡眠舱”还存在个人隐私被泄露或被他人偷窥的安全风险。由于入住“共享睡眠舱”的并非都是低头不见抬头见的熟人,其相对比较隐秘的空间,就为别有用心的陌生之徒在租赁的床位放置微小摄像头提供了方便,让入住者的个人隐私在浑然不知中被盗窃,成为不法之徒敛财或进行其他违法犯罪活动的工具。就这方面而言,不少正规旅馆都不能完全避免,而各种安全保障远不及正规旅馆的“共享睡眠舱”,显然更难有效保障入住者个人隐私信息的安全。
一言以蔽之,对于“共享睡眠舱”这个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新生事物,尽管可以对其持更多包容态度,而不必因其存在的诸多风险隐患因噎废食地将其一拒了之,但绝不能让其游离于法律之外。正视“共享睡眠舱”存在的风险隐患,并对其依法予以规范,让其健康有序地运行在法治轨道上,才能“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