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50年代初,一位老师手拿《人民日报》朗读了《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台下一名六年级的小学生听得热血沸腾、心潮奔涌,从此,当记者成了他最热切的理想。受这个目标驱动,在小学他是墙报主编,在初中他是校报通讯员,在高中他是校报主编,24岁开始从事专业新闻工作后,一直干到60岁退休。退休后他离开了报纸,却没有离开新闻,凝练一首《破阵子》表达深情——柔毫虽非长剑,锋端时系雷声。更深夜半独伏案,雨骤风狂总出征。常在浪里行,风云化作翰墨,心血凝为笔踪。六十春秋一瞬间,花甲岁月万缕情。何叹白发生。
此人正是《焦作日报》的好朋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大河报》首任总编辑兼漫画月刊杂志主编、全国省级晚报(都市报)学术委员会主任、河南省杂文学会会长王继兴。喜逢《焦作日报》创刊60周年,我们有幸收到好朋友的美好祝愿。
王继兴爱好广泛,享誉报业、文坛、书法界、摄影圈,众多头衔在身却十分低调平和。王继兴说,他与《焦作日报》有着比较特殊的情感。“我的母亲是焦作武陟人,所以我是半个焦作人。我在《焦作日报》有许多老朋友,还多次和《焦作日报》同行交流新闻业务。尤其是2007年受王爱军委托,我利用集字的办法,将郭沫若手书制成《焦作日报》报头,自2008年开始,直到现在还在使用。所以,《焦作日报》迎来创刊60周年,我也十分喜悦,祝愿这份报纸越办越好!”
站上新的历史起点,王继兴寄语《焦作日报》记者,要认真学习伟大的历史学家,努力做最优秀的记者。讲真话,不说谎,这是史学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和底线,也是新闻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和底线。
王继兴的恩师甘惜分先生提出,新闻工作的职责是反映事实真相和时代真相,新闻记者必须以历史学家的眼光客观公正观察当代的时代进程。甘惜分培养了我国第一届新闻理论专业硕士和新中国第一位新闻学博士,撰写过《新闻学与历史学》《新闻与历史》《再论新闻学与历史学》等一系重要论著。王继兴同时认为,史学家必须如唐代史学家刘知几所论,要有“学”(即学问)、有“识”(即见识)、有“才”(即才能);仅此还不够,清代的史学家章学诚又加一字:有“德”(即道德)。如果写历史(包括写新闻)的人,无“学”、无“识”、无“才”、无“德”,文不直,事不核,既虚美,又隐恶,硬是把历史这面镜子制成了哈哈镜,这面所谓的“史鉴”还有什么“资治”的价值和意义呢?
“年轻记者要不忘初心,坚定信心,坚定不移地把新闻做好。”谈及传统纸媒市场衰落,王继兴一腔激情为年轻记者打气。他说,随着科学的进步和发展,人们对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多,无论传播手段和方式怎么变化,传播学将会永存。他坚信,做新闻的经历将是个人一生的宝贵财富。他在一首《平生无悔》的诗中写道:“瀚海夜航度平生,儿孙不会嫌我穷。无多著述多买书,没有财产有宾朋。半支秃笔满池墨,一襟阳光两袖风。来世如果报志愿,老夫仍当苦行僧。”“因为选择了新闻,就要当杂家、作通才,逼迫我争分夺秒去读万卷书,让我东奔西跑行万里路。这是我一生的幸运和财富,正是这种积淀,我退休后觉得过得特别实在!”王继兴说。
退休至今17年,学识丰富、兴趣广泛的王继兴已出版了13本书,还策划主编了五六本书,此外手边还有几本书稿可供出版。“不是新闻生涯,我不会拥有这么轻松惬意、丰富多彩的退休生活。所以,我真诚地告诉大家——爱新闻吧,没错!这是一个很值得自豪的职业!”王继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