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山阳区定和街道小庄村的征迁工作,真是一路走来一路艰辛。市直驻小庄村工作队担负着小庄村和山阳区城镇组两部分征迁任务,他们用真心换民心,用真情化解群众矛盾,赢得了群众的信任。截至7月3日,小庄村实现签约、搬空和拆除三个100%,圆满完成小庄村的南水北调城区段绿化带征迁任务。
市直驻小庄村工作队常务副队长李伟力说,征迁任务是6栋6层居民楼,居住在这里的有城镇居民、小庄村村民和外来购房户,情况比较复杂。此外,小庄村历史上经历了三次征迁,安置房建设问题没有落实,许多遗留问题亟待解决。
在工作队入驻小庄村的前一个半月时间里,面对政策宣传,群众充满了不信任,工作进展缓慢,在市指挥部的排行榜上,小庄村连续数周排名倒数第一。面对此情此景,如何破解难题?市直工作队和市、区工作组人员深入思考后认为,要真心和征迁群众交朋友,真正帮助征迁群众解决实际困难,重新赢得大家的支持和信任。
吃透政策、积极指导,不断提高工作能力。首先做工作上的明白人,工作队的同志们积极参加培训和学习,熟悉和掌握相关政策以及法律法规,熟悉村情民情,及时传达市南水北调指挥部例会精神,做到上情下达、下情上报。其次是积极指导基层开展工作,工作队队员吃住在村,注重及时收集群众意见、建议,梳理出各类问题15项,提请市指挥部和山阳区解决。针对群众反馈的问题,及时指导小庄村调整和修订安置方案,参与安置协议的起草和定稿,为征迁工作顺利推进奠定了基础。
征迁初期,群众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工作队员吃苦受气,部分群众蛮不讲理,干部与群众之间互不理解、互相埋怨。队员们不灰心、不失望,走进群众家中嘘寒问暖,了解民情,解决问题。工作队从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入手,对村务和财务进行公开,核查了小庄村近几年的账目,公布了财务收支状况,给群众一个明白,也还干部一个清白,化解了一部分群众的怨气。经过摸排,工作队了解到村里有24户80岁以上老人和瘫痪在床老人。经集体研究决定,村里给每户每月补助1000元护理费,提高了村里老人的生活质量。帮助身患重病的征迁户张本绿,办理大病医疗补充保险报销款10万余元,解了其燃眉之急。经过三个多月的深入接触、深入了解、相互磨合,工作队队员现在和分包的征迁群众交上了朋友,工作队队员理解家家有本难念的经,群众生活不易。征迁群众看到工作队队员从来没有休息日、天天加班到深夜,顾不上家、照顾不了老人和孩子,也被深深感动。几户签了协议的群众都对工作人员说:“你们吃公家饭也真是不容易。”
群众对主干渠征迁遗留问题有怨气、对安置楼停滞数年有怨气,工作队从化解矛盾入手,多次协调有关政府部门、开发商和施工队,最终解决了资金问题,并建立由区财政部门、开发商、议事会三方共管的账户,确保专款专用。3月底,安置房复工建设,村里还聘请群众监督员监督安置房进度,群众最关心的安置房得到解决,征迁户看到了希望。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不懈努力,小庄村征迁工作的局面终于打开了。5月中旬,小庄村征迁工作加速推进,三分之一的征迁户签订了征迁协议,小庄村终于摆脱了“老末”的命运。6月10日,小庄村仅剩30户未签协议;6月29日,征迁户全部签订协议、全部搬空,实现了两个100%。小庄村还聘请法律顾问,想方设法调节群众家庭矛盾。通过这次征迁,化解了群众遗留多年的各种矛盾,凝聚了民心。
“白+黑”“5+2”,舍小家、顾大家,市直工作队员们谱写着一曲曲动人的征迁之歌。队员刘钦志、王庆,这边参加南水北调绿化带征迁工作,自己家也是黑臭水体征迁对象,他们带头签订协议,利用业余时间搬家;队员朱福田的妻子4月份突遇车祸身亡,丧妻之痛击倒了老朱,但他不愧是军人出身,一周后,处理完后事的他出现在征迁队伍里;队员杨金胜,运用技能优势一次次处置瓶颈问题;两位女队员张伟平、卢素枝,在高强度的工作之余,还要照顾孩子、照顾父母。张学军的妻子和女儿都在上海工作和学习,今年春节过后,他一次也没有去看望过妻女。张学军在演讲稿中写到,6月18日晚,女儿给我来了条短信:“十七载的辛苦,您养育我成人,今天我们不在一起过,但以后的以后会有几十个父亲节我会陪您度过,知道您征迁辛苦,祝您健康、帅气。”当张学军把女儿的短信和征迁工作照发布在朋友圈,获得了整整100个点赞。
这些点赞,不正是大家对征迁工作的理解和认可吗?为了城市更加美丽,他们付出了艰辛和汗水,让我们也为征迁工作队队员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