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著名哲学家斯宾塞认为:感恩,就是在得到恩惠后,将自己的感激之情流露,并努力去回馈施恩者。感恩就是一种态度,首先你要流露出感激之情,这是对施恩者的一种敬意;其次你要有回馈的行动,这样才能算作一个完整的感恩行动。可以说,感恩是一个人与外界交流的良性互动,是做人最起码的道德修养。
人之所以要懂得感恩,是因为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一草一木都对我们有恩情。在我们的生命中,有很多人对我们的成长有着或多或少的帮助,有些是物质的资助,有些是精神的鼓励,还有一些是生活的指导。
良好的情感是在童年时期形成的,如果童年蹉跎,失去的将无法弥补。因此,感恩教育应该从孩子开始,培养孩子有一颗感恩的心。
首先要教育孩子感恩生命。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具有不可回复性。在一切感恩中,为生命感恩是最根本的感恩。在这种大感恩的照耀下,生命的总色调是明亮的,使我们能够超越具体的得失恩怨,在任何遭遇中保持感恩之心。
社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人才的竞争,无形中给人们的生存带来一些压力。那些在压力面前不堪重负的“弱者”,抛弃了生命赋予的意义和价值,使原本的生命之花陨落在对生命的亵渎之中。那些被父母娇惯而我行我素的孩子,由于上课玩手机被老师没收,竟然“义愤填膺”地径直走到教学楼楼顶纵身跳下,把原本无价的生命视为一钱不值。那些没有被保研、学位没有按时取得的学生,“大义凛然”地站到楼上威胁学校,如果不给保研资格、不让按时拿学位就跳下去,把生命的意义定位在自身一时的利益所得上。那些一言不合就拿刀相向,甚至给同吃同住的室友投毒的大学生,竟然没有对生命最起码的尊重。那些本该阳光灿烂的青少年,却在校园制造欺凌事件,肆意对年轻生命残忍践踏……就在我写这些内容的时候,河南某市的一所高级中学宿舍内发生一起命案,一名学生死亡,一名学生受伤。据媒体报道,这起惨案可能与近期的一次考试成绩相关,起因是死者和伤者比凶手考得好。这是一个多么荒唐的杀人动机呀!
这些随意剥夺别人生命权利的人是何等的残忍?究其原因,这些人的杀人动机大多与他们的家庭教育和成长经历有着密切关系。
泰戈尔曾说:“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传送生命的气息。”家是孕育生命的地方,是一个人生命的摇篮。所以,在家庭中进行感恩生命的教育是最好的教育方式。父母要从小教育孩子感恩生命、敬畏生命、珍惜生命。感恩生命是最根本的感恩之情,它不仅教会孩子珍惜生命的存在,尊重生命的价值,还教会孩子感恩生命中的遭遇,包容命运中逆境、灾祸、灾难等负面影响带来的磨难。在某种意义上,这些也是生命给你的礼物,是促使你体悟生命的宝贵机遇。
其次是教育孩子感恩父母。给予我们生命的是父母,孩子的每一步成长都凝结着父母的心血。我们要感谢父母的生养之恩,是父母让我们得到了这一世的生命。中国传统伦理强调孝,提倡尊亲,其合理内核就是感恩生命的来源。“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岂无远道思亲泪,不及高堂念子心”“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马无欺母之心”,讲的就是感恩父母。
然而,现实生活中,常常有违背道德、违背人伦的弑父杀母的悲剧发生。试看那些弑父杀母的孩子,哪一个不与家庭教育有关?哪一个不与他们的成长经历有关?哪一个不是父母的过高期待与过分溺爱酿成的悲剧?一个不孝敬父母的人,就是一个毫无德行的人。这样的人不可能有感恩之心,更不可能与人为善。
中华民族一直把感恩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诗经·大雅·抑》:“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史记·淮阴侯列传》:“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诗经·卫风·木瓜》:“投之以木瓜,报之以琼琚。”这些就是让人们学会懂得尊重他人,对他人的帮助时时怀有感激之情。因此,尊重我们生命中每个人的存在,是培养孩子感恩之心的重要方面。
在我们的生命中,有很多的相遇都是命运的恩惠。人生就是个追求的历程,相聚是一种缘分,要珍惜每个人的存在。有很多人从我们面前走过,每个人只是插在你人生历程中的一个片段,是你生命中的过客,只能陪你走一程。因为只能陪伴一程,所以我们必须珍惜,我们要珍惜每个人和你相处的时光,铭记每个人留在你生命中的精彩,感谢每个人与你的相伴。
除了人的存在之恩,一草一木也对我们有滋养之情,所以我们一定要感激自然万物的滋养之恩。日本一位教育家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要培养学生“面对一丛野菊花而怦然心动的情怀”。这既是对生命的尊重,也是对大自然的感恩,是对滋养我们万物的一种感激。只有对万物心存感激,纷繁芜杂的世界才会变得鲜活、温馨和动人。因此,我们要培养孩子感恩自然的意识,感恩每一滴水珠,把我们滋养;感恩每一个花朵,带给我们芬芳;感恩每一片白云,让我们自由地畅想;感恩每一缕阳光,托起我们的希望;感恩生活的时代,让我们勇敢追逐自己的梦想;感恩我们的国家,让我们的生活幸福安康。
感恩教育,可以让孩子知道因为别人的付出,才能有幸福的生活。让孩子感激别人的劳动成果,珍惜眼前的生活和自己拥有的一切,同时通过自己的善行把这种感恩的善念传递下去。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永不退休的“班主任”。因此,身体力行做好孩子的感恩教育,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要想取得好的感恩教育效果,父母必须把感恩教育落实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自己对长辈的孝敬、与他人的友好相处、善良举止、仁爱之心,唤起孩子内心的善良与爱心,点燃孩子的感恩之情。
懂得感恩是一种礼仪,是一种做人的境界,是一种健康的心态,也是社会进步、现代文明发展的体现。愿每个孩子都接受感恩教育,拥有一颗感恩的心,伴随其一生。
(作者系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授、教育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