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文化焦作 上一版3  4下一版
返璞归真 渐进自然
司马懿与温县的不解情缘
快乐暑假
图片新闻
《修武简史拾遗》出版
参观绞胎瓷 感受山阳文化
焦作文化竞争力比肩郑洛
焦作百姓文化超市
我市将成立相关科研基地焦作工作站
 
   
  数字报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 网上投稿
上一期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17 年7月2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璞归真 渐进自然
——记我市青年书法家李彬
作者: 本报记者 孙 军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weibo.com/jzwww焦作手机报weibo.com/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395
分享到:
  图为李彬。  本报记者 孙 军 摄
 
   

  今年,对于我市青年书法家李彬来说,可谓是喜事连连。

  5月份,他收到了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国学修养与书法·第四届全国青年书法创作骨干高级研修班的录取通知书后,奔赴北京人民大学开始进修。

  前不久,国家艺术基金“书法创作人才培养”项目的录取通知书也寄到他的案头,得知自己从全国160位知名书法家中脱颖而出,河南仅他一人时,他由衷地高兴。

  今年38岁的李彬,出生于博爱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书协行书专业委员会委员,书法导报社特聘书法家,河南省书法院特聘书法家,市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出版有《首届兰亭奖获奖作者——李彬卷》《河南行书委员会委员作品集——李彬卷》等。他的作品获得全国首届“兰亭书法创作奖”提名奖、全国首届手卷书法作品展全国奖、全国第十届书法篆刻作品展优秀提名奖等多个奖项,其作品被上海博物馆、中国文字博物馆、河南省美术馆、郑州美术馆等单位收藏。

  李彬与书法结缘,是从8岁开始的。

  当时,他只是好奇,每天拿着毛笔随地涂鸦,只知道照着字帖写。后来,李彬在他外公的指引下临摹柳公权,后又转到颜体楷书《勤礼碑》。《勤礼碑》的严谨法度和庙堂气象让他如痴如醉,一发而不可收地沉迷到书法世界。有时他一天练字长达五六个小时。

  “我的父亲经常对我说,‘练字如练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必须持之以恒,耐得住寂寞,将来才能有所作为’。”这句话令他刻骨铭心。

  历经8个春秋,李彬始终坚持临习颜楷,练就了扎实的基本功。当时,家里条件不是太好,每逢春节来临之际,李彬在外公和父亲的鼓励下,拿起手中的毛笔在闹市中开始挥写春联,既锻炼了写字,又能挣些零花钱。

  随着年龄的增长,眼界的开阔,李彬开始不满足于楷书,尝试着写一些行书和隶书,但尚未进入真正的艺术创作之路。

  后来,李彬结识了书法家米闹。在米闹的悉心指点下,他茅塞顿开,意识到了自己的封闭和局限。于是,按照米闹的建议,他开始临习米芾的《蜀素》《苕溪》帖。果然,在摆脱了颜体束缚之后,他的才情和灵性找到了施展的空间,书法艺术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后来,李彬参加中国书协举办的首届兰亭奖书法大赛,20多岁的他一举获得了这个中国书法最高奖项的提名奖。

  “进步到一定程度,我忽然发现自己停滞不前了,感觉老在原地踏步。”李彬说,越想越感觉有些恐慌。他想到真正的书法大家都是遍临名帖,博采众长,融汇贯通,从而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不破不立!他下定决心,打破以往的用笔、结字以及章法的模式,在临习中,感悟着书法艺术的奇妙,重建属于自己的书风。

  为了追求书法的更高层次,李彬给自己规定每天练字不少于6到8个小时。在家的两年里,他每年练字所用的纸就达一百刀(每刀一百张)。大量的临帖与创作使他的书风焕然一新。许多业内人士评价李彬的书风宁静安详、含蓄有致,枯淡浓润、自然起落,用笔老到、沉稳大方,呈现出一种大气之美。还有人评价:欣赏李彬的书法作品,认识其书法的文化性,或许能给当今书坛的书法家们以某种启发。这种文化性,是排斥为作书而写字。

  如今,李彬学书的主要方向是扎根传统帖学,以二王为主线,旁取历代诸家,每天以多临少创的原则,学书无定法,凡是经典的他都拿过来临习一番,从中尝试和感悟风格的多元、技法的多元、意趣的多元。“此生有幸能与书法结缘,甚是佳喜,我要求索一辈子,尝新一辈子,虽然很难,但很有趣,人生足矣,值得。”李彬说。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