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有媒体报道,两位14岁、来自凉山州的孤儿被成都恩波格斗俱乐部收养,每天在该俱乐部练习综合格斗。他们称,跟在凉山老家只能吃洋芋相比,在俱乐部则可以吃到牛肉和鸡蛋,而且不用自己花钱。报道显示,这些未成年孩子在训练的同时还参加商业演出。公布的画面中,两个孩子在铁笼子里格斗,周围则是无数的围观者在拍照、呐喊。该报道迅速引发网络热议,有人质疑俱乐部在用孩子进行商业牟利,并使孩子失去了接受义务教育的机会。目前此事最新进展是,这些未成年人将被带回凉山,安排他们重返学校。但有个现实问题也随之而来,让“格斗孤儿”回学校,会比格斗场更好吗?对此,你怎么看?
【观点1+1】
@益昌人:“格斗孤儿”被收养的表面掩盖了牟利的真相,其所作所为也涉嫌违法。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是法律的规定,由于其贫困失去了上学的机会,俱乐部收养之后要做的是把孤儿送回学校,而不是让孤儿参加商业演出。责令俱乐部将孤儿送到学校,完成学业后再让孤儿选择自己的未来,这才是最该做的事情。
@劲草天地:对于任何一个团体和个人来说,收留、保护少年儿童,都是应尽的义务。但是若利用少年儿童进行商业牟利,尤其是在笼子里进行格斗的恐怖行为,理应受到指责和惩罚。
@胜平王大头:关于收养,国家有专门的法律规定,需要办理正规的手续,如果收养孤儿仅是为了商业利益,则违反《未成年人保护法》。流浪在社会的孤儿缺乏家庭温暖,可能会成为未来社会的不稳定因素,解决“格斗孤儿”问题需要当地政府承担责任,全社会共同关爱。
@苏懿谅谅谅:格斗俱乐部的方式虽然满足了孩子的物质需求,但解决不了其身心所求。内心的贫瘠比生活的贫瘠可怕,只有重视孩子身心发展,才是真正为他们好!
@细数青山望蓬莱:把孩子培养成“格斗孤儿”,是对孩子人格的硬性扭曲。让他们在笼子里格斗,简直就是把他们当成了马戏团的动物。现在首先要做的是把他们从“格斗”的心理困笼中解放出来,到学校去。
@单建华江苏:格斗的动机是什么?是为了一碗饭吃还是兴趣爱好?如果是兴趣爱好,那么在完成学业的前提下应该给予在格斗方面的培养。如果是为了一碗饭,我们的社会需要反思,不能让这样的悲剧出现。
@南蛮小王爷125:“格斗孤儿”是特殊情况,自然需要特殊考量,强制性地要求其重返学校并非良策,甚至适得其反,倘若让其留在格斗场,并且辅之以文化教育,那又未尝不可。
@小帅哥Peterwang:虽然还有很多问题有待捋清,俱乐部也确需整顿和完善,但放到“格斗孤儿”想要先“吃饱饭”的处境中,它的存在就有正当理由。如果将其视作一种民间自发性的公益力量,并引入合法健康发展轨道,置于民政部门、教育部门监督之下,未尝不是一种好的结局。希望全社会群策群力,帮助孤儿们破解生存困局。
【下期话题】
“无声”广场舞
近日,一条重庆大爷大妈戴着耳机跳广场舞的视频走红网络。该视频拍摄于重庆观音桥商圈,在这里戴耳机跳广场舞已推行了两三年,耳机由该商圈管委会免费发放并统一管理。据了解,过去观音桥商圈步行街上广场舞音乐声此起彼伏,各组“比着看谁声音大”,附近居民投诉不少。近两年,为了既可以跳舞又不扰民,管委会推行“无声”广场舞。对此,跳舞者表示能理解和配合。而有的围观者则说,“无声”广场舞看起来有些滑稽,一群人戴着耳机扭着身体,不知道在干什么。对此,你怎么看?
(参与热点话题讨论,请关注《焦作日报》官方微博:@焦作日报)
本期栏目主持人 本报记者 王建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