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庄村通过筹措到的260万元资金,准备建设蔬菜大棚,打造农业高效示范园区,8月1日开始施工,工期70天,预计3个月建成投产。”昨日,市人社局驻修武县五里源乡南庄村第一书记张伟对记者说,增强了“造血”功能,不仅脱贫户受益,村集体各项事业也能得到更好发展。
位于县城北9公里的南庄村,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干净、屋舍布局合理,不大的村子内有几条水泥路,新建楼房随处可见。“房子建好了,但是一些村民家里还不富裕。”张伟说,村民的收入,主要还是靠种地,没有其他副业收入。
张伟称,南庄村是省级贫困村,有12个村民组,共435户2100人,贫困户27户,其中一部分是因病、因残致贫,因没劳动能力、缺乏技术致贫的农户占多数。
2015年8月,该村成为市人社局的扶贫对象。在近两年的时间里,市人社局争取资金320万元,投入扶贫资金26万元,安排16个贫困户上岗就业,帮扶上马4个村集体项目,使南庄村和27户贫困户于今年年初退出贫困行列,全部退档销号。
“蔬菜大王”为贫困户普及“脱贫经”
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咋脱贫?种植蔬菜,利润咋样?市场在哪儿?如果遇到大病又返贫,医保政策有啥补助?7月13日上午,市人社局工作人员带着致富能手及扶贫项目来到南庄村,一一解答村民的疑惑。这是市人社局开展“六送”(即送政策、送岗位、送培训、送项目、送温暖、送资金)帮扶活动的具体行动。
当日9时,27户脱贫户家庭成员在村委会的会议室里,聚精会神地听“蔬菜大王”侯民讲致富经。
侯民是博爱县金杯蔬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2008年他在老家流转土地120亩,开始搞蔬菜种植,如今已开起了蔬菜种植合作社,带领100多人致富,并将蔬菜远销河北、山西等地。
种蔬菜如何选品种?蔬菜种植利润如何?会议室里的村民逐一发问。“刚开始经营蔬菜大棚,一定要会种什么种什么,千万不要只想着什么贵种什么,把握好市场动态,懂得如何规避市场风险,这样才能真正带来收益。”侯民这样讲解着。他还建议,利用南庄村距离云台山景区近的优势发展旅游农业,建一个集旅游、观光于一体的蔬菜水果采摘园,种植草莓等作物,供路过的游客采摘,从而提高农民收入。
建蔬菜大棚,增强村集体经济的“造血”功能
一个村子要致富,除了让村民自个儿有“造血”能力外,村集体也得有自己的“造血器官”。对于集体经济薄弱的南庄村,建设蔬菜大棚,打造农业高效示范园区是村子发展集体经济的重头戏,是全村脱贫致富路上的“发动机”。
“去年,南庄村先后争取到160万元村级发展集体经济试点项目资金和100万元产业扶贫专项资金,这笔钱将全部用于蔬菜大棚的建设及蔬菜种植上。”张伟说,大棚里种植的蔬菜,多数是反季节蔬菜,也有新嫁接的瓜果品种,这类蔬菜价格相对高,基本每个大棚年纯收益是2万元至3万元,不仅能解决贫困人口的就业问题,促进村集体经济的发展,还可惠及更多村民。
昨日,记者在南庄村西头已流转的65亩田地旁看到,几眼深井已经打好,地上未种植农作物,可确保随时进场施工。张伟称,下一步将聘请农业专家和有经验的大棚蔬菜种植户,对大棚蔬菜种植户进行指导、培训,采取“鱼渔并授”的方式,让贫困户有持续稳定的收入和蔬菜种植技术。另外,运用争取的发展集体经济项目资金建设的蔬菜大棚,收益不仅用于村集体设施建设,还将给村内有户口无分地的儿童进行补助。蔬菜大棚产生了效益,全村人都可受益。
27个党支部与27个脱贫户“结亲”
据该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为了使南庄村早日脱贫致富,该局机关27个党支部与该村27个贫困户“结亲”,每个党支部帮一户,并选定了帮扶责任人,定期与贫困户联系,了解其脱贫情况。
南庄村27户贫困户致贫的原因不同,帮扶单位制订的帮扶计划也各不相同,形成了“一户一个帮扶计划,一人一个帮扶措施”的局面。
如今,在市人社局帮扶南庄村的微信群里,经常能看到各党支部晒晒脱贫户的现状,各党支部“比学赶帮”,在带着贫困户一步步摘掉贫困帽子之后,还在想办法巩固成果,保证他们不返贫。
“通过开展党建扶贫,加强制度建设和阵地建设,为村集体经济发展、村民致富增收提供组织保障;开展就业扶贫,多次在村里举办招聘会,为村民推荐合适的工作岗位;开展科技扶贫,兴建蔬菜大棚,发展光伏产业,让农民有新的经济增长点;开展文化扶贫,准备建立村群众文化广场,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加强思想阵地建设,让村民不仅口袋富裕,更要在思想上富有。”该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市人社局将继续做好帮扶跟进工作,坚持政策不变、力度不减、措施不变、标准不降的原则,坚决打赢南庄村致富奔小康这场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