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官居何位、身在何方,始终有一份来自家乡的党报和他如影随形,让他魂牵梦绕。”这是《焦作日报》创刊60周年之际,本报为第二届金牌读者,新乡市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王保旺送上的颁奖词。颁奖词背后,是王保旺和家乡党报的深厚情缘,是走到哪里都割舍不下的乡土情深。
王保旺是武陟县人,生于斯长于斯,在家乡读完小学、中学后,1977年恢复高考第一年王保旺考上河南大学,大学毕业后又分配回武陟县工作,后历任焦作市委副秘书长、马村区委书记、市政府秘书长等职。2004年,王保旺调任新乡市,先后担任新乡市副市长,市委常委、秘书长,2017年5月任新乡市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
与《焦作日报》结缘,始于1988年王保旺到焦作工作后。王保旺回忆说,当时的《焦作日报》还是四开小报、黑白印刷。报纸不大,但内容丰富,从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到百姓喜闻乐见的民生新闻,可谓应有尽有,从那时起,读《焦作日报》成为一种习惯。从四开黑白小报到对开彩色大报、系列周刊,王保旺见证了《焦作日报》的成长。到新乡工作后,《焦作日报》更成为他了解家乡的窗口、寄托乡情的心灵栖息地。这些年来,他每天都要上网阅读《焦作日报》电子报,有时工作忙或出差顾不上当天看,过后也会“补课”,没有落下过一天报纸。
王保旺说,读《焦作日报》,他最关注的是一版和副刊版面。地方党报的一版最能集中反映一个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最能集中体现当地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和重要工作推进。这一年多来,从《焦作日报》上,他感受到了焦作发生的变化,了解了家乡党委、政府的大动作、新举措,感到特别振奋。“早日跻身全省‘第一方阵’”目标提出后,《焦作日报》反映了一系列全市重大工作推进:从“远学扬州、近学许昌”,到“学深杭、促创新”;从北山治理,到“污染围城”整治;从南水北调绿化带征迁,到“四城联创”;从大辩论“头脑风暴”,到大合唱凝心聚力……王保旺一一道来,知之甚详。他说,从这些工作中,焦作市委、市政府硬起手腕克顽疾、锐意进取求发展的勇气和担当可见一斑。正因为党委、政府工作有思路、有行动,党报才能有如此充实的内容,反映时代旋律,记录城市发展。
读家乡党报,读的是乡情,是触动心底的乡愁。《焦作日报》的副刊版《山阳城》,王保旺每期必看,他对焦作的作家群十分熟悉,说起来如数家珍。他说,《焦作日报》培养了一批本土作者,从《焦作日报》创刊60周年征文中可以看出,很多人都是从《焦作日报》副刊的“小豆腐块”起步,走向了更高的平台。对于一份报纸而言,“诲人不倦”鼓舞人,更成就人。
其实,王保旺不仅是副刊的忠实读者,还曾经是副刊的作者。20世纪90年代,他曾以“丛青”的笔名,在《焦作日报》副刊发表过多篇散文、随笔。王保旺说,副刊是一张报纸的文化品位,更代表一个城市的文脉传承。一篇篇副刊作品背后,是一个城市的精神风貌、风土人情,更是一个城市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还有游子走到哪里都心心念念的刻骨乡愁。
1957年出生的王保旺和《焦作日报》同龄,今年都迎来了60岁生日,这不得不说他和《焦作日报》情缘深厚。王保旺感慨地说,60年,对一个人来说,已是耳顺之年;可对于一份报纸,却风华正茂,走向成熟。历经几代报人的努力,《焦作日报》已形成自己的办报理念和办报风格,培养了一批批优秀媒体人才,从创刊60周年《党报心 怀川情》特刊的策划,从一组组“交响”文章,从一篇篇重磅报道,就可以看出这张报纸深厚的底蕴,而这正是一张报纸最宝贵的财富。如同千年古城,如同百年高校,只有时间的积累、人才的积累和理念的积累,才会让这座城市、这所大学沉淀出属于自己的底蕴,这便是灵魂所在。厚积才能薄发,《焦作日报》也是如此,根扎得越深,枝叶才会更茂密。
面对当前网络时代的严峻挑战,传统媒体如何生存下来,而且更高质量的生存?王保旺说,越是遇到问题,越要充满信心,要更加清醒地找准定位,发挥优势,坚持主流媒体方向,打好地方特色牌,更加贴近中心、贴近群众。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同理,一份地方党报,唱响主旋律,守好主阵地,更多着眼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深入挖掘本土特色,用心用情为群众服务,一定会越办越好,让市委满意、群众满意。
相见亦无事,不来常忆君。于王保旺而言,《焦作日报》就像这样一位老友,一路相知相伴,走向岁月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