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借着对新闻工作的执着与热爱,在采编工作岗位上,他一干就是30多年。如今,他依然笔耕不辍,用勤奋与坚持默默地为报社奉献着。他,就是焦作日报社首席记者王菊山。
得知记者要来采访,王菊山早早地在家里泡好了一壶茶等候。说是采访,其实更像是聊天,王菊山的和蔼可亲让记者很是放松,采访就从一杯茶开始。
“在报社已工作了34年,回想起这30多年来走过的路,感慨颇多。”王菊山向记者直言。
说起王菊山与报社的情缘,时光还需倒回30多年前。1976年,高中毕业的王菊山上山下乡锻炼了两年。1978年,他通过高考考上了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毕业后,就到焦作二十中当了一名语文教师。那个时候,王菊山以为自己会在教师的岗位上教书育人,奉献一生,但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被调入焦作日报社从事编辑工作。从此,他与报社结下了不解之缘。
到报社当编辑那一年,王菊山刚刚24岁。从教师到编辑,工作的差异性还是很大的。那时,王菊山负责的是副刊版,杂文和诗歌来稿不多,还时常出现“稿荒”。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王菊山却是“找米下锅”。有一次,《焦作日报》推出一个专栏,内容是倡导广大市民围绕“讲理想、守纪律”展开大讨论,报社党委将这个任务交给了王菊山。当时,信息和交通还不发达,来稿量也不大。为了找到更好的作品,王菊山按照邮件上的地址主动与作者联系,并骑着自行车找到作者进行交流。从接到任务到第一期“讲理想、守纪律”大讨论活动内容见报,王菊山只用了短短一个星期的时间。在之后近一年的时间里,他认认真真、兢兢业业地对待每一篇来稿,并经常与作者面对面交流。后来,这个大讨论活动不仅在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还得到了市委主要领导的充分肯定。
后来,王菊山从副刊部调到编辑部门任副主任。1992年,焦作市与平顶山市共同承办河南省第七届运动会,开幕式设在焦作,这也是焦作市第一次主办大型运动会。经报社党委决定,开办《焦作日报·七运专刊》(代会刊),计划出版12期。这个时候,王菊山勇担重任,从采编队伍的挑选,到稿件质量的严格要求,再到版面的创新,每一个细节王菊山都亲自把关。他不仅每天组织召开“采前会”,白天跟记者跑现场、晚上编辑稿件,还经常半夜跑到印刷厂盯版面,平均每天只休息三四个小时。经过大家的不懈努力,这次运动会宣传报道非常成功,在全省引起轰动,也为报社和焦作争了光。
1993年,王菊山调任第三编辑部门当主任,他积极探索、勇于创新,主动与市政法系统和教育部门联系。一年后,他创办了《焦作日报·法治周刊》和《焦作日报·教育周刊》,仅《焦作日报·教育周刊》当时的发行量就近50万份,在给报社带来社会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经济效益。谈到这一段往事,王菊山淡然地对记者说:“我不认为这是什么成绩,而是自己的一种经历,是自己努力的结果。”
2010年,王菊山退居二线,但是他依然笔耕不辍,奉献不止。如今,他在考评部从事评报工作,依然以认真严谨的态度默默地工作着。谈及对报社的寄语和希望时,王菊山说:“希望报社的年轻记者多加强学习,并祝福报社的明天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