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博爱历史,我们发现,“博爱”不仅仅是一个地名,更是一种人文思想,一个文化体、文明体。
这个面积435平方公里、人口40万的小县,因诸多的文化元素而积淀深厚,人文厚重,一张张不可复制的专属名片,让博爱特色鲜明、卓尔不凡。
怀商。生于斯,长于斯,走遍大江南北,信息的发达、文化的融合碰撞,不仅让这片覃怀之地成为名噪一时的商业重镇、河北(黄河以北)首镇,更衍生出属于自己的怀商文化,胸胆开张闯四方。
博爱竹林。一弯丹河水滋养了博爱竹林,这片黄河流域以北地区最大面积的人工栽培型竹林,历经2000多年发展,不仅成就了“太行山下小江南”美名,成为历代“胜游之地”,而且竹文化影响深远,清化竹器成为当地支柱产业。
八极拳和八极文化。八极拳发源于中原四大名寺之一的月山寺,“文有太极安天下,武有八极定乾坤”,作为中华三大拳之一,八极拳盛极一时,八极文化的博大精深等待挖掘。
博爱小吃。怀商、晋商交会于此,商业发达,文化汇聚,让清化古镇的餐饮融汇南北,有“怀商推出一桌菜”之称。“天下第一面”兰州拉面从这里走出,清化水席名扬四方,博爱丸子、小车牛肉等小吃特色分明,舌尖上,味蕾间,都是满满的博爱记忆。
走进博爱,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
青天河摩崖刻石、西关清真寺、西金城遗址,3处“国保”讲述风雨沧桑。1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9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史前和汉唐文物遍地。博爱,书卷中的岁月沉甸甸。
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八极拳,柏山缸制作技艺、清化竹器制作技艺、清化传统折扇制作技艺、上庄姜种植与加工技艺等省级非遗和七方丝绸织造技艺、清化老虎舞、苏寨陈家牛肉面等市级非遗,32个非遗保护项目,再现的,是一代又一代人的生产和生活。博爱,烟火味的生活热腾腾。
老街、老树、古民居群。这里,历史的痕迹如此鲜活。
世风、家风、师道尊严。这里,文化的传承如此绵延。
李商隐、李岩、杜岩……历史文化名人熠熠生辉。
17个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58个省级书法家协会会员,7个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3个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4个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十几个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一个小县,省级以上跟文化有关的协会会员超过200人。谁能说,这样的传承不是一种文化现象?
梳理博爱文脉,我们感慨: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个个文化现象,一张张博爱名片,从这片土地上拔节生长,原创,唯一,根源性。
心系博爱文脉,我们期盼: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从沉睡中活起来,俏生生站出来,为我所用,为今所用,为博爱的经济社会发展助力。
保护传承博爱文脉,正是当前博爱县着手的一个大课题。博爱县政协文史委主任张海生告诉记者:“按照县委、县政府保护传承博爱文脉的要求,整理和挖掘博爱文脉内涵的工作已全面展开,目前正在梳理博爱文脉线索,准备编辑出版《博爱文脉系列丛书》,包括武术志、文物志、清化记忆、怀商、大事件、历代人物略传、诗文碑刻、民间故事、饮食、竹志、地名等多个方面。”
推动博爱文脉工作,不能只通过“修史”,还需要多种形式的活动载体,才能让博爱文脉更好地融合融入到博爱社会发展当中。当前,最重要的融合融入就是打造豫西北、晋东南重要节点城市和全域旅游示范区,为节点城市提供文化支撑、为全域旅游提供新的文化内涵。下一阶段,博爱县将借力全国文化高端平台,举办“李商隐诗文书法大赛”、博爱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等,组织博爱文脉系列大讲堂,争取在博爱召开全国第一届李商隐年会、国际李岩研讨会等。
我们惊喜地看到,让优势名片“活”起来,已经成为博爱上下的共识和自觉行动。
从怀商到电商,商业氛围的浓厚,骨子里的商业基因,在政府搭建的创建全国农村电商示范县的平台上,博爱人一展身手,本土电商挑起大梁,怀商产业、博爱美食搭上“电车”走向全国势不可当。
从“胜游之地”到全域旅游,博爱竹林焕发生机。为保护近年来因水源枯竭、环境污染以及竹产业萎缩带来的竹林急剧减少问题,博爱县成立全国唯一的竹林保护机构——博爱县竹林保护管理工作站,建设太行博竹苑,编制《博爱竹林资源保护利用总体规划》,开展大规模的河道清淤、沟渠修复工作。目前,博爱县将竹林旅游纳入全市旅游经济框架,正在挖掘、利用竹区丰富的文化内涵,建设竹林旅游文化园区,努力打造竹林水乡原生态风貌,以旅游带动博爱竹林的保护和恢复。
作为全域旅游的一张名片,“吃在博爱”正通过端午节万人水席宴、民俗表演等一系列活动走进人们的视野。
八极拳的发源之地月山寺,正在全力打造禅修小镇,这是依托月山寺景区打造的河南省首家以禅文化为特色,以休闲功能为主导,融宗教观光、禅修体验、康体养生、乡村旅游、户外运动、绿色生活等于一体的禅意休闲小镇。通过3~5年的努力,将逐步建成中国知名禅文化旅游目的地,最终与青天河景区一道,形成“山水+文化”“观光+休闲”“体验+旅居”旅游新格局。
从家风、家训到“书香博爱”,一个文化大县正在起步,意气风发。
文脉是什么?是一脉相传的文化认同,更是我们建设美好家园的强大底气。越有地方特色,越具独特魅力,更多博爱文脉精彩故事,且待我们慢慢道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