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艺作为一门表演艺术,是用“口语说唱”来叙述故事、塑造人物、表达感情、反映社会生活的。丁艺说:“曲艺是诉诸于人们听觉的艺术,是通过说唱刺激听众的听觉来驱动其形象思维,从而在听众的思维想象中与表演者共同完成艺术创造。”
8月14日,记者见到了丁艺,他和记者分享了自己的从艺之路。
丁艺,1975年出生,现为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曲艺家协会会员、焦作市曲艺家协会理事。
一个人与某种艺术结缘,有许多因素,但关键还是兴趣。从小,丁艺就对语言表现出了极大兴趣,受家庭环境影响,10岁便开始学艺,绕口令、贯口、快板都是他爱好的习练内容。后来,丁艺拜著名山东快书表演艺术家杨明扬为师,从此,他从喜欢曲艺走上了表演曲艺之路。
学好任何一门艺术,都离不开下苦功夫。丁艺爱学,也特别肯下功夫。学艺时,丁艺每天5时多起床,开始吊嗓子、练习气息、吐字等基本功。为了练好快板,丁艺天天快板不离手,没事就打两板子,手指都被磨出了厚厚的茧;为了练好嘴皮子功夫,他坚持每天说绕口令、读报纸,一练就是二三十分钟不间断。“常常练到最后腮帮都是肿的、舌头都是麻的。”丁艺说。每天走在路上,丁艺都在背相声段子,随时随地想着如何抖好“包袱”。丁艺说:“有时候不便发出声音,我就光张嘴不出声。”
丁艺表示,在曲艺界有“一字不到,听者发燥”“咬字不真,钝刀杀人”之说,可见吐字发音是多么重要。吐字发音是曲艺表演者的基本功,要求表演者掌握正确的吐字发音方法,通过锻炼,使自己的中气充沛、发音有力,使在场观众能听得清晰,字字入耳。“就拿绕口令来说,因为都是相近的发音,舌头特别容易打结。有时候因为一个音发不准,就要来回推敲几个月,不断地练习。”丁艺说。
丁艺第一次登台那年13岁,至今他仍清晰记得当时的场景。“我表演的是《快板十八愁》,当时站在舞台上面对那么多观众,心里特别紧张,但当我手中的竹板一响,嘴里的词就自然而然地说出来了。因为这个段子我已经练习一年多了。”丁艺说,“现在上台仍然紧张,以前紧张是怕说砸了,现在紧张是怕效果不好。”
“好学、能演、能编、能教、进步快。”这是杨明扬对丁艺的评价。谈起创作,丁艺告诉记者:“创作是个漫长且痛苦的过程。为了创作一个相声段子,我经常把自己关在屋里,一坐就是一天一夜。脚本出来了,往往还要进行二次创作,要一个字一个字地斟酌,有时候多个字或少个字效果都出不来。创作需要全盘考虑,语言、手势、表情、观众效果都得考虑到。为了现场能有个好效果,我对着镜子一遍一遍地反复练习,从吐字到动作,从站姿到表情,从配合到互动,任何一个细节都不放过。”
功夫不负有心人,丁艺创作的对口相声《教学生》不仅获得河南省文化厅创作表演二等奖,还受到了观众的好评。
“一门艺术得以传承有四个标准:台上能表演、台下能创作、张口有理论、背后有学生。如果没了学生,那么表演、创作和理论都将是无源之水。”丁艺说。为了将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下去,丁艺创办培训班,用心传授曲艺知识,努力培养学生。每次带学生,丁艺都重点培养吐字发音、手眼身法等基本功。他常常告诫自己的学生,曲艺路上没有捷径,只有吃苦、坚持才能成大器。
对于未来,丁艺说:“我的想法很简单,就是要把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我会在这条路上一直坚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