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焦作晚报》报道,市民杨先生把自己的轿车借给朋友孙先生后,孙先生驾车发生了交通事故,导致一人当场死亡。杨先生作为车主,被一同告上法庭,最终赔偿受害人家属17.1607万元。市民张女士表示,朋友借车,不好意思不借,但风险要考虑到,一旦借车人驾车时出事故,作为车主,就可能面对赔偿问题。朋友借车,借还是不借,你怎么看?
【观点1+1】
@怀府侠客:还是不借比较好!一旦朋友发生交通事故,车主也要承担责任。此外,我们也应该从自身做起,最好不要向朋友借车。
@冬瓜柚子楠:是否借给朋友汽车,需要考虑很多因素,比如朋友的人品、驾驶习惯、法规意识等。借车本是情分,但如果因此出了事故、伤了人,未免太不值得。所以,车可以借,但我们要考虑清楚其中的利与弊。
@提恩畅:中国人爱面子,朋友借车若拒绝,恐怕会落得一个“不够朋友”之名。但是,汽车这种交通工具与其他物品不同,外借前必须综合考虑借车人的驾驶经验及车辆本身状况等因素。所以,对于借车之事,我们还是应该以谨慎的态度对待,以免出现“为了面子伤害‘里子’”的事情。
@露丝独特:朋友开口借车,我们时常碍于面子无法拒绝,但对于借车这事,我们必须慎之又慎。为了防范风险,我们在外借汽车前既要详细了解借车人的驾驶资格和驾驶技术,又要确保出借的车辆不存在安全隐患,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乐木可乐:借与不借,有时候很难选择。我认为,大家最好不要向朋友借车,免得发生事故后伤害朋友之间的感情!
@夏延2010:我认为,能不借车最好不借,如果发生事故,车主不但要承担相应法律责任,还会伤了朋友之间的感情。其实,如果我们坚持不借车,态度坚决一点,日后会少很多麻烦。
@刚柔v:我们切莫“谈借车色变”。车钥匙在自己手里,哪些朋友可以借,哪些朋友不能借,大家心里一定很清楚。再说,每个人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难事、急事,关键时候需要朋友的帮助,我们不能因为极端个例就完全否定借车之事。所以说,借与不借需要根据客观情况而定,该借还得借!
梅语馨香:如果我们不想借车,可以找一个合理的借口拒绝朋友,这样委婉地拒绝能让双方减少尴尬、维持友谊。
@l薛瑞众:笔者曾看到有车主在车身上贴着“车与老婆恕不外借”的车贴,虽说这是一句玩笑话,但其中蕴含了车主的原则与底线。
【下期话题】
“反鸡汤文化”
“年轻人嘛,现在没钱算什么,以后没钱的日子还长着呢”“上帝为你关上了一扇门,然后就去洗洗睡了”……如今,这样基调的话在年轻网友中很受追捧,且从线上蔓延到线下,我们常见的有印着这类文字的T恤、借此作为卖点的奶茶店、消极文化街头派对等。
这种文化以一种“反鸡汤”的形式出现,饱含着网友,特别是青年人对当前自身状况的嘲讽。他们通过网络,将自己的负面情绪进行宣泄,一时间获得大众的共鸣,从而形成一股小浪潮。出现这样的网络文化,我们该如何面对?
(参与热点话题讨论,请关注《焦作日报》官方微博:@焦作日报)
本期栏目主持人 本报记者 麻 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