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嘛,现在没钱算什么,以后没钱的日子还长着呢”“上帝为你关上了一扇门,然后就去洗洗睡了”……如今,这样基调的话在年轻网友中很受追捧,且从线上蔓延到线下,我们常见的有印着这类文字的T恤、借此作为卖点的奶茶店、消极文化街头派对等。
这种文化以一种“反鸡汤”的形式出现,饱含着网友,特别是青年人对当前自身状况的嘲讽。他们通过网络,将自己的负面情绪进行宣泄,一时间获得大众的共鸣,从而形成一股小浪潮。出现这样的网络文化,我们该如何面对?
【观点1+1】
@cong1010tou:反讽自嘲不是不可以,自嘲之后我们应该更加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进而明确前进和努力的方向,而不是默许“反鸡汤文化”宣扬的消极思想。
@南海护渔:嬉笑逗骂是排解生活压力的一种方式,我们不应该排斥。事实上,一个有上进心的人不会因为几句消沉的话而沉沦,也不会把自嘲的反话当真。
@平凡丑人:类似“反鸡汤文化”的网络文化是一种消遣,不值得推崇。生活中需要实实在在的努力,不是靠宣泄调侃就能过好的。活在当下,努力去创造精彩的人生,这是正道。
@梅语馨香:凡事要有度,任何事情太过了就会成为一种伤害,无论是“鸡汤文化”还是“反鸡汤文化”都是一样。出现这种网络文化,我们应该包容理解,但是要注意加强对这些年轻人的正确引导,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小帅哥Peterwang:无论“鸡汤”还是“反鸡汤”,都有它们存在的必然性。“鸡汤”能带给人希望和温暖,“反鸡汤”能让人认清现实,排解压力。我们作为成年人,应该理性而又客观地对待它们,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更具现实意义。
@王者微小:“反鸡汤文化”是人们自嘲、宣泄负面情绪的一种方式,固然有消极的一面,但我们也不能忽略了它积极的因素。存在即有它的合理性,只要“烹饪”得当,它或许是碗“好汤”。
@益昌人:生活中充满了喜怒哀乐,适当发泄一下无可厚非,不值得大惊小怪,更没必要上纲上线。正面激励固然好,反讽自嘲也应该接受,这才是生活常态。
@随缘素位GJY:适当的释放负面情绪是一种宣泄,如果释放多了,看多了,久而久之会形成一种消极的氛围,恐怕会消磨一个人的斗志,于社会于个人都无益。自嘲娱乐无妨,适可而止,且不可让“反鸡汤文化”成为阻挡人生进步的绊脚石。
@活力的试试啊:这样的网络文化就是一种自嘲的形式,是乐观主义的另一种表现。牢骚过后,我们还是会不忘初心,砥砺前进,努力做事情。
@落雪怎无痕:“反鸡汤文化”虽能引起一些人的共鸣,但不代表这些人意志消沉,这或许是他们减压、保持心态平和的方式。
【下期话题】
“微信组团旅游”
最近一段时间,通过微信等社交平台组织旅游的模式越来越火爆。在这种新的旅游模式里,个人在微信群或其他社交平台发起旅游项目,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凑够一定人数,不仅价格相对便宜,而且颇为灵活多样,吸引不少人参与。这种看似便捷、灵活的组团旅游模式,真的能提供一场完美的“说走就走”的旅行吗?对于这种利用微信等社交平台从事旅游经营业务的模式,你怎么看?
(参与热点话题讨论,请关注《焦作日报》官方微博:@焦作日报)
本期栏目主持人 本报记者 王水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