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通过微信等社交平台组织旅游的模式越来越火爆。在这种新的旅游模式里,个人在微信群或其他社交平台发起旅游项目,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凑够一定人数,不仅价格相对便宜,而且颇为灵活多样,吸引不少人参与。这种看似便捷、灵活的组团旅游模式,真的能提供一场完美的“说走就走”的旅行吗?对于这种利用微信等社交平台从事旅游经营业务的模式,你怎么看?
【观点1+1】
@雄观漫道真如铁:这一新兴的旅游模式存在安全风险,一些组团挂出“免责”公告,加之安全防范意识和能力差,容易给参游者带来安全隐患,一旦出现问题维权也很困难,往往投诉无门,得不到法律的保护,结局多是游客吃哑巴亏,损失无法挽回。
@小帅哥Peterwang:不怕一万,只怕万一,一旦真的发生意外,谁来担责买单? 如果选择拼团出行,一定要作好攻略、评估安全风险,确保自己的人身、财产安全。
@一更时分:这种组团方式,的确又便宜又灵活,受众不少,既然如此,倒不如加强引导,把它纳入有效的监管体系,岂不是更好?
@吴家小娘子21:微信旅游拉进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但是不正规的组团,必定会带来些许不便,为了自身和他人安全,请大家务必注意自身和财产安全,也请相关部门作好安全指导。
@刚柔v:如果是利用微信平台进行旅游经营活动,它至少存两个问题,一是软硬件设施不齐全;二是有的没有资质认定和经营许可证,属非法行为,当禁,当罚。如果是微信圈内知根知底又情趣相投的朋友,邀约一起,以游代聚,也是一种增进友谊的方式,实属正常,无须评说。
@单建华江苏:微信只是一个通信工具,所起到的作用也就是增加一个渠道而已。然而组团旅游还需要线下沟通好,并明确相关权利义务。相关部门应该把微信组团旅游纳入监管范围,维护好广大游客的利益。
@云盅慢步:微信上组织旅游是“互联网+经济”的一种,从维护市场秩序和消费者的利益来看,都要以遵纪守法为出发点,其经营行为都要符合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需要政府有关部门加大规范、引导和查处的力度,同时也希望广大网友睁大眼睛,莫因为贪图便宜,或者是觉得新鲜,就轻易参与。
@蒋珊如此多骄:“微信旅游”没有相关的资质,没有取得旅行社业务经营许可,涉嫌扰乱正常的旅游市场秩序,因为这种非法组织的旅游活动实际上处于脱管状态,不用缴纳各种税费,对正规旅行社显然不公平。
【下期话题】
拿什么保障安全
8月18日,北京八达岭野生动物世界黑熊园内,发生一起黑熊咬伤游客左臂事件。据调查,事件发生在自驾车游览过程中,当游客私自打开车窗向黑熊投喂食物时,被黑熊咬伤左臂。事件发生后,有关方面责令北京八达岭野生动物世界立即进行整改,同时要求园区进一步加强对游客的宣传告知力度,确保游客安全。对这一事件,网上有不少人谴责游客擅自开窗的行为,称游客行为属不守规矩,后果理应自负。也有人认为,八达岭野生动物世界在此前“老虎袭人”类似事件后,并未吸取教训。对此,你怎么看?
(参与热点话题讨论,请关注《焦作日报》官方微博:@焦作日报)
本期栏目主持人 本报记者 王建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