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吕正军
今年5月3日,本报记者就纪念《焦作日报》创刊60周年进行外围采访,在温县招贤乡安乐寨村,邂逅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孙立群。
孙立群可是文化名人,在南开大学讲授古代史30余年,还是中国社会史学会理事。从2006年起,他先后在央视《百家讲坛》栏目主讲“大秦双星”吕不韦、李斯和春秋时期越国谋士范蠡,著有《士人与社会·秦汉魏晋南北朝卷》等书,论文有《魏晋南北朝帝王评说》《魏晋南北朝士族的形成》等。我国另一位文化名人易中天,盛赞孙立群“满腹经纶、胸有成竹、不疾不徐、娓娓道来”。
到安乐寨参访,是孙立群的夙愿。作为魏晋文化研究的当代大家,孙立群对司马家族的兴衰有着迥异于常人的视角,对司马家族的故里也有着迥异于常人的关注。
站在司马懿的雕像前,孙立群感慨良多:过去由于种种原因,人们对司马懿有不少成见、偏见,一提到司马懿,不是空城计里的司马懿,就是形象奸诈的司马懿,似乎已经定了型。其实,他通过多年研究,知道司马懿不仅不是人们现在认知的样子,而且是一个奇才,其在魏晋特殊历史时期的卓越表现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作为一个有责任感的历史学者,应起到正本清源的作用,有责任把研究的结果公之于众。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要公平公正,不能偏颇。秦始皇首次统一中国,成为始皇帝,司马炎则是统一中国的第二人,这一功劳如何评价都不过分。司马家族统一中国,结束了当时持续100多年的混乱局面,百姓得到休养生息,国家发展势头良好,极大地推动了社会向前发展。
和本报记者交谈时,孙立群说,正本清源,历史学家责无旁贷,媒体也应当担负一分责任。所有的历史都曾经是新闻,还过去的新闻以本来面目,今天的媒体也应当有所贡献。作为司马故里的报纸,作为当地最具权威的党报,《焦作日报》应当执起一方文化建设的牛耳,在为司马懿“平反昭雪”方面,在深入挖掘司马文化的积极意义方面,在利用司马文化推进文化焦作建设方面,大有可为。
在饶有兴趣地听取关于《焦作日报》的情况介绍,尤其了解到今年是《焦作日报》创刊60周年时,孙立群表示祝贺,祝愿《焦作日报》在这一方文化的沃土上茁壮成长。他略作沉吟,为《焦作日报》欣然题词:记录历史,讴歌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