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事地方史志工作28年,朋友称我“老翰林”。多年来,我一直研究焦作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每有心得,总想与广大读者分享,《焦作日报》《焦作晚报》为我提供了展示的平台。
我喜欢写作散文。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稿件都是手写,投稿不分版面,稿件往报社门口的投稿箱里一塞就行。我的稿件,有的发在《焦作日报》上,有的发在《焦作晚报》上,其中《日本三姓源焦作》《封神演义与焦作》《根文化与焦作》等文,一经刊出便引起了较大的社会反响。《焦作日报》2005年3月22日B4版重磅推出我写的《东土扶桑山阳人》一文,记述山阳公刘协的玄孙刘阿知率众东渡日本的历史事件,有关专家说填补了中日关系史的一大空白。《焦作晚报》2011年3月28日和4月11日分两次刊发我写的《仲山甫与樊城》一文,介绍比卜子夏还早400年的焦作籍名人仲山甫,在焦作文化界引起了不小的震动。
我退休后,于2013年11月加入焦作日报社老年记者团,《焦作日报》山阳城版和《焦作晚报》人文山阳版、闲情版、晚晴版、读者俱乐部版都成了我“栽花种草”的园地。我先后在山阳城版发表过《新河之变》《遥路地》《盘古洞探幽》《孟州出河图》等文章,在闲情版发表过《九峰山下的光芒》《山阳乐魂》等文章。《孟州出河图》发表后,引起当时孟州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关注,将此文作为孟州文化产业开发的重要依据,并指派专人到焦作日报社打听作者,向我表示感谢。
《焦作晚报》的人文山阳版是我近几年发表文化散文的主要园地。我创作的《李屯抗日伏击战》《家乡的席编》《焦作城市的根脉》《汤誓攒茅》《应璩的山阳情结》《瓮涧河》《孙真人石像碑抢救记》等散文,先后在人文山阳版发表。
我把《焦作日报》《焦作晚报》视为树木葱茏、花草繁茂的园地和涵养情趣、放飞思想的精神家园,每日必游,乐在其中。在朋友眼里,我是喜爱舞文弄墨的“老翰林”,但我心里最清楚,我的成长离不开《焦作日报》《焦作晚报》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