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作华
接到约请采访的电话,张亭第一句话就是:焦作日报社是我的“老东家”,我时常在梦境中回到那里,在报社工作15年的经历,让我获益匪浅,受用至今。
张亭现任北京国广华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合伙人、常务副总经理,北京蓝媒广讯科技有限公司CEO。他于1983年《焦作日报》复刊的当年调入焦作日报社,历任记者、记者部副主任、摄影部主任、广告部主任、政文部主任,为复刊后的《焦作日报》贡献了自己最美好的青春年华。
“把《焦作日报》称作‘老东家’,是想说我的媒体职业生涯是从这里起步的,事业发展是在这里打下基础并获得助推的。”张亭说,“我十分怀念在报社工作的日子,好几次梦见自己又回到报社工作,甚至在梦里抚摸着办公桌问自己这不是在做梦吧?”
张亭说,那时的焦作日报社,人才济济,事业红红火火。“平辈”的师兄弟中,有“笔到花开”的刘金忠、满腹经纶的张国柱、哲学功底深厚的王菊山、老学究般的张成山,还有聪明活泼的郑长太、年轻有为的王爱军……他们都是各版面的优秀编辑。正是他们幕后为人做“嫁衣”的辛勤工作,才使那时的《焦作日报》呈现出精彩与专业的媒体形象。
“我初到报社时做记者,感觉这些师兄弟就是我的靠山,有他们的‘托底’,我采写各类稿件都有一种踏实感。实际上,我见报的每篇新闻稿件不仅没有了语言瑕疵,文字还更加精彩。”张亭说。
“在报社做记者,最大的收获是拓展了自己的视野和练就了与社会、与人打交道的能力。这些能力衍生出来的,是思维的敏捷性和对事物的认识度以及迅速作出相应判断并形成对策的能力。”张亭说,“这种能力,对于我今天在竞争激烈的北京创业、立足、发展,对管理公司和团队,尤其是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之间轻松‘切换’和融会贯通,都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
“如果把能力比作功夫,那么时任焦作日报社党委书记、总编辑李介人,副总编辑孙达文等老报人就是传授功夫的‘总教头’。李介人总编辑业务精、有魄力,十分注重团队的培养和建设,惜才且刀子嘴豆腐心。当年,我都成记者部副主任了,但每次拿着重要稿件去他办公室送审时,依然忐忑不安——他总能毫不客气地点出稿子中的‘死穴’,让我不得不心悦诚服。有时候他会亲自动笔修改,很快把稿件改成‘大花脸’,让我重抄一遍。有几回甚至是他问我答,稿件几乎是重写一遍,最后还署上‘本报记者张亭’的名字签发。通过这些‘抄稿’和‘被采访’的历练,让我学到了从宏观把握政策导向、从微观准确叙事表达的功夫。”张亭说。
“孙达文副总编辑和后任报社党委书记、总编辑柴国庆,是我的入党介绍人、新闻业务的领路人。”张亭说,“柴国庆做记者部主任时,我做副主任。无论在政治、业务和个人生活方面,都得到了柴国庆的指导与帮助,他是我终生感恩的师长。”
张亭说,他进报社跟的第一个“师傅”是老新闻工作者周正和。周正和为人耿直、德才兼备,是他至今做人做事的楷模。周正和不仅教他写稿子,耐心帮他改稿子,还传授了很多做记者的经验。比如周正和多次叮嘱他一定要吃好早餐,说不吃早餐一旦遇到突发事件连续采访,抢时间赶稿发新闻根本没时间吃饭。长期在饥肠辘辘的状态下工作,时间长了身体肯定受损。后来,他养成每日早餐垫足底的习惯,并坚持下来,才有了至今精力旺盛的身体底子。
“虽然做了近十年的文字记者,但成绩却出在新闻摄影和电视业务方面,我的新闻摄影作品和电视专题片多次获得国家级奖项。”张亭说,“调任摄影部主任时,王振松是我的新闻摄影启蒙‘师傅’,他把摄影、暗房洗印等‘绝招’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我,尤其是王振松对摄影用光的技巧和造诣,对我摄影专业影响很大。”
说到时下传统媒体业绩下滑的局势,张亭认为,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应用,分散了人们对传统媒体的关注度。但是,党报的品牌号召力、公信力,是任何民办媒体无可比拟的。党报人才济济、训练有素,一旦介入新媒体,必将如虎添翼。张亭说,虽然自己离开了焦作日报社,但一直关注《焦作日报》的发展。令人欣喜的是,现任掌舵人王爱军社长多年来十分重视新老媒体融合,并引领《焦作日报》在新媒体建设方面走在前列。
“别来几向梦中看。”张亭说,在焦作日报社的工作经历,让我常有一种“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的思念。
张亭最后说,自己多年来带领团队从事报社、电视台、新媒体建设和服务业务,有了一些经验、技术和商业模式的积累,如有机会,他期待能为《焦作日报》新媒体建设做点回馈,以谢“老东家”栽培之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