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如水,岁月似梭。60年的光阴一闪而过。
60年间,《焦作日报》版面设置有增无减,风格各异,常变常新。
60年间,《焦作日报》由黑白印刷变为彩色印刷。
60年间,《焦作日报》采编人员长江后浪推前浪,老报人功成身退,后来者继往开来。
信息多元化时代,人们获取新闻资讯的途径和方式越来越多,这无疑给传统媒体带来了冲击。面对竞争激烈的生存环境,作为传统媒体之一的报纸,要想跳出同质化、平庸化的窠臼,必须走一条独具特色的改革创新之路。从1983年5月1日复刊出版四开小报,到1992年1月1日出版对开大报,《焦作日报》致力于创办专刊专版,精心打造抢占市场的“秘密武器”。
1992年,在市财政部门对焦作日报社彻底断“粮”后,报社将寻求经济突破口和增长点作为重中之重。当年,焦作日报社开始增员扩版,最初的《焦作日报》第一版为要闻版,第二版为综合新闻版,第三版为政文版,第四版为时事文体版,五版至十二版为扩大版和专刊,其中每周三第五版至第八版为《焦作日报·法制周刊》;每周四第五版至第八版为《焦作日报·经济版》;每周五第五版至第八版为《焦作日报·周末扩大版》。周一、周二的第五版至第八版和周三至周五的第九版至第十二版为《焦作日报·生活晨刊》,其前身为1998年2月创刊的《焦作日报·金融与证券》,该专刊是一张面向家庭的综合性市民报。经上级部门批准,1998年10月,焦作日报社又创办了《焦作日报·博爱版》和《焦作日报·温县版》。专刊专版的不断诞生,使焦作日报社的办报理念逐渐发生了转变,最后定位为:努力做大做强专刊专版,增强实力、开疆拓土,用传统纸媒留住读者。
拓宽思路 八面来风
近年来,焦作日报社坚持“坚定不移两手抓、两翼联动快发展”的经营方针,狠抓报纸质量管理和经营管理,加强新闻干部队伍建设,努力探索内陆城市兴报之路,使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步增长。
在这样的经营理念指导下,2007年1月,《焦作日报·健康之路》周刊创刊;2007年5月19日,《焦作日报·生活晨刊》正式更名为《焦作日报·晚报版》。当年年底,《焦作日报》和《焦作日报·晚报版》发行量双双突破5万份大关。
“创办专刊的意义在于以分众传播的方式提升和扩大党报的影响力。”焦作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王爱军说,“社会的节奏在日益加快,在有限的读报时间里,读者更愿意挑自己感兴趣的内容阅读。读者阅读习惯的转变逼迫报社转变办报理念,把综合性的内容分专题传播,以专刊专版的形式另辟蹊径,方便读者从‘厚报’中迅速找到想了解的内容,进行深度和定向阅读。”
焦作日报社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份专刊是2008年10月20日创刊的《焦作日报·青周刊》。该专刊是由共青团焦作市委、焦作日报社联合主办的一份面向本市广大青少年朋友的青年报,其办报宗旨是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着眼于传播先进青年文化,促进青年成长成才,代表青年,服务青年,凝聚青年,与焦作青年一起成长。该专刊设置有《焦作共青团》《视点》《人物》《校园》《公益》《学养》《悦读》等栏目。
最初的《焦作日报·青周刊》每期四开八版,每周一出版发行,全年发行52期,发行范围覆盖全市每一个团支部。2009年2月12日,《中国青年报》第八版刊登文章《河南焦作依托党报办团报——青年人说青年事》,对《焦作日报·青周刊》的出版过程和巨大影响力进行了专题报道。《焦作日报·青周刊》创刊后,在我市广大青年中掀起了一股“青报热”,投递员刚把《焦作日报》送到,大家就抢着翻找《青周刊》。“这是一份属于我们青年自己的报纸,报道的都是我们青年关心的事,报上的先进青年人物也许就在我身边,让我感觉很亲切。”河南理工大学一位学生曾经这样说。
《焦作日报·青周刊》是《焦作日报》第一个独立的周刊,也是报社第一次与兄弟单位联手创办的周刊,更是河南省第一份地市级团报,在《焦作日报》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近10年来的实践证明,创办专刊专版是一个成功的尝试。在《青周刊》的带动下,《焦作日报》又先后创办了多个专刊,在扩大经营阵地、增加报纸发行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据报社县区通联编辑部主任金桂香回忆,2009年,一批又一批采编人员,以每期半年的时间,直接到经营部门经风雨、换观念。在换位体察过程中,采编人员的视野更加开阔,思路更加清晰,观念悄然转变。报社党委“全年抓经营,全员抓经营,经营工作一刻也不能放松”的号召,逐渐变成了大家的自觉行动。
采编人员从岗位换位到思想换位,促使报社从2009年开始迎来了专刊“井喷”的黄金时期。
2009年5月9日,《焦作日报·警务周刊》创刊;2009年12月17日,《焦作日报·工会》(双周刊)创刊;2010年1月1日,《焦作日报·今日修武》(周刊)创刊;2010年3月3日,《焦作日报·财税周刊》创刊;2010年12月8日,《焦作日报·车时代》创刊;2012年1月17日,《焦作日报·食品安全》(双周刊)创刊;2012年3月29日,《焦作日报·中医周刊》创刊;2012年3月30日,《焦作日报·医改专刊》创刊;2012年4月25日,《焦作日报·司法行政》(双周刊)创刊。
也是在2009年,报社再次对所有专刊专版进行重新定位,从新时局、新政策解读,到有关现代社会的方方面面,均在专版专刊关注视野之中,每周平均出版60个版面,最大限度地满足了读者的需求。
打造特色 形成风格
近年来,专刊策划已成为报社的一项重要工作,经精心策划后推出的专刊显示出了蓬勃的生命力,版面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话题贴近生活,满足了读者的求知欲,成为读者生活中的好参谋。在众多专刊中,《青周刊》《警务周刊》《财税周刊》是创办较早、读者认同感较强的专刊。
从专刊内容来看,涉及女性、房地产、健康、时尚、汽车、旅游、文体等方方面面,有的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报道基层干部群众身上的闪光点,增强了报纸的吸引力、感染力;有的围绕老百姓关注的问题,创新报道方式,加大了信息量;有的突出民生报道,增强了报纸的服务性、贴近性,普遍获得读者好评。
然而,与常规新闻版面相比,专刊专版时效性比较弱。如何补齐专刊专版的短板,吸引广大读者和行业人员阅读,是报社每一位负责采写专版专刊稿件的记者和编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专版专刊是常规新闻的延伸和拓展,它和其他新闻版面是一个整体。“作为总编室,我们要统筹报纸的所有版面和每天的出版次序,确保每一位编辑都有固定的专版编辑任务,以方便编辑、记者与合作单位沟通。”报社总编室主任吕正军说,“在日报采编大厅和组版室都贴有《焦作日报编辑出版秩序表》,将编辑和专版绑定。如今,每一位编辑负责专版的时间都在3年以上。”
为了解决专刊专版稿件时效性差、信息量小、新闻性差的问题,报社要求专刊专版编辑加强与记者的沟通,加强与合作单位的协调,时刻关注新近发生的事实,捕捉现实生活中的热点,切实提高稿件质量。报社考评策划部为了更好地服务经营工作,专门制定专刊稿件考评办法,对重稿进行重新界定,让记者的劳动成果得到尊重。
近年来,专刊专版在成为报社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同时,在新闻专业领域也得到了极大认同,刊发的许多稿件获得国家、省、市新闻奖和战役报道策划奖、单项报道创新奖。
为了更好地服务专刊专版,2015年8月,报社成立专版副刊部,负责《太极拳周刊》《文化焦作》《焦作旅游》3个专刊的采编任务。
如今,专刊专版版面更生动、定位更准确,已成为《焦作日报》的一大亮点。报纸改版扩版,既是积累经验的过程,也是弃旧扬新的过程。只有满足读者内在的阅读需求,《焦作日报》才会常办常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