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孙阎河
要说近年来谈论最热的疾病,恐怕就数脑卒中的治疗和康复了。其中,中医在脑卒中康复中的独特作用有目共睹。市中医院脑病科在中风康复方面有着多年的临床经验,之前,记者在对该科室的其他专题采访中已有所了解。这次,记者决定对中医治疗中风来个“大揭秘”。
在该院脑病科,记者找到该科主任李凌云。作为记者的老熟人,李凌云很热情。她说:“中风又称卒中、真中风、脑中风等,早在《黄帝内经》中已有记载。当时在认识上以症状为主,对病症描述为‘偏枯’‘仆击’等,治疗上则重针灸。到了汉代,在《金匮要略》中正式定名为中风。中风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急危病和难治病,是世界医学界公认的人类健康“杀手”,由于其致残率、致死率和复发率较高,因而受到人们的关注。中医在中风康复治疗方面,有一个显著的观点就是‘整体康复观’,强调‘天人相应’‘形神合一’,让患者形神兼顾,全面康复。中医讲的‘功能康复观’强调加强或恢复患者的脏腑组织功能,提高或恢复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说着,她把记者领到康复室,让记者专门采访一下中医针灸康复师李志强医生。
听说要采访中风康复治疗,李医生一边手法娴熟地为一位老太太的头部、手部、腿部、脚部依次施针,一边请记者稍微等候片刻。忙完之后,他带着记者参观康复室。“这是肌电生物反馈仪,那是智能康复训练系统……”记者对康复治疗有了直观了解后,李医生进一步解释:“中医对于健康和疾病的认识是立体的,将健康与疾病看成一个整体,对于人体的认识着重于功能,因此康复的重点在于功能的康复。首先,中医治病主张综合治疗,内外兼顾。中医重视外治法、针法、手法、功法等,特色鲜明。中医康复学也有特有优势,最重要的是它强调整体康复与辨证康复相结合。其次,在采取措施的过程中不急功近利,顺其自然、适应社会中求得个体的康复,强调循序渐进的功能恢复。第三,康复学继承中医的辩证思想,是康复的前提和依据。采用因人而异、因证而异的个体化康复治疗。中医治疗中风,内服药物和外治手法相结合使得患者的康复更容易。除了内服药物以外,还有外治手法。外治手法包括针灸、推拿、功能训练等措施。”
“那么,中风康复方面有哪些手段呢?”记者继续问。
李医生笑着说:“中风患者通过药物治疗后,应尽早进入康复治疗,以避免‘废用综合征’和‘误用综合征’的发生,最大限度地恢复患者的肢体、语言、认知等方面的生活自理能力,让其尽早回归家庭与社会。具体来讲,中风按病程可分为急性期、恢复期和后遗症期。急性期,中医康复主要以针刺来醒脑开窍、疏通经络、行气活血,其中重点以头皮针和体针为主,配合床上的体位交换,让患者被动运动、起坐训练、床上运动训练和日常生活训练。这段时间,主要是提高患肢的肌力,保持关节的活动度,为下一步恢复期打下良好的基础。恢复期,随着患者的逐渐恢复,有部分病人的患肢肌张力会出现异常增高,形成痉挛,影响恢复的进程。这时候,采用衡针法,结合康复治疗的一些抗痉挛办法,提高患肢的恢复程度。另外,患者也会出现语言和吞咽功能障碍。中医一般采用电针双人迎和舌针,结合治疗仪的应用,康复效果不错。到了后期,恢复速度较慢,只要用正确的方法来坚持训练,两年内的恢复情况就会很好。”
最后,李医生诚恳地提醒,中风康复非常重视形体康复与情志康复相结合。因此,在中风患者的康复过程中,需要医生、患者和家属的密切配合,综合治疗才能达到满意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