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县,一个偏安一隅的小县。你若真正地走进它,了解它,就会发现小县里面蕴藏着无限风光。
黄河在其东南,与洛河相汇。沁河、济水盘桓其间,贯穿东西,滋养着这里的一切。
有人这样解释“温”字,“温”的“氵”代表流经温县黄河、沁河、济水。“温”之“日”,代表温县背靠太行山,面迎邙山。“温”之“皿”,代表温县曾经温泉遍地,适宜人居。
大山大河孕育千年古温,这里是太极拳故里,这里是“四大怀药”主产地,这里有数不清的文化招牌,这里有道不尽的历史故事。
地处河洛腹地,温县自带文化灵气。
在温县姓氏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温县司马懿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温县卜子夏故里联谊会会长张继峰的带领下,记者从温县县城驱车东南,来到黄河与洛河交汇处,看到浑浊的黄河水与清澈的洛河水在水中央形成了一个天然的太极图。
张继峰说,太极图是自然现象,是黄河与洛河交汇形成的漩涡,人族伏羲据此创造出了太极、八卦。据“龙马负图”一说,伏羲造出了一幅神秘的图案——河图。河图与大禹治水时见龟背负文而成的洛书一起被后世称为河图洛书。
先有河洛后有太极,再有举世闻名的太极拳。
据记者了解,陈家沟村古称常阳村,后因陈氏家族在此发展壮大而更名为陈家沟村。由陈家沟村向东是著名的汜水关,向南是虎牢关,又濒临河洛天堑,欲夺中原必先夺古温。在冷兵器时代,这里发生过武王伐纣、牧野之战、楚汉之争、虎牢关三英战吕布(吕布进封温侯)等重大战役。独特的地理位置、河洛文化的深厚积淀,为太极拳的诞生奠定了厚实的地域文化基础。
说历史名人,温县有“孔子七十二贤”之一、奠定中原儒学根基、发明了标点符号的先哲卜子夏。在《论语》中,他被提及23次,仅次于子路、子贡,比颜回还多6次。
离卜子夏故里温县卜杨门村不远,便是结束了三国纷争、开创了一代帝业的司马家族故里——温县招贤乡安乐寨村。如今,在这里,当你听到人们敲响安乐寨得胜鼓时,仍旧能感受到,在那仅存的不过数米的老城墙上,在那高耸的虢公台上,司马懿大将军在把酒吟唱,向着即将开拔的勇士们慷慨陈词。
郭熙,北宋最知名的画家之一,如今备受书画界推崇的书画圣人,他的家也在温县。当人们在《早春图》《关山春雪图》中寻找郭熙情怀时,自然会顺着墨香找到温县。
当温县人、一代帝师、清代名臣李棠阶,在河朔书院里惆怅时,又一个温县人陈王廷已将他创编的陈式太极拳发扬光大,并在后嗣子孙中流传了100余年。
说历史故事,温县同样会令你不需此行。温县地区,夏时已建温国。商末,因苏氏助周伐商有功,便受赐十二邑,建苏国,定都温邑。苏姓出自温县,苏妲己迷惑纣王的故事自然也从此开始。
温县确有司马懿藏兵洞,洞内景观没有确切考究。关于司马懿藏兵洞的故事在温县却是妇孺皆知。
世界闻名的赵氏孤儿的故事也发生在温县岳村街道三家庄村。在三家庄村,至今还立有“赵氏孤儿抚孤处”的石碑。据说,最早的立碑时间应是在元朝。
有山有水有文化,那么,在坚定文化自信,着眼传统文化产业发展的道路上,温县该如何破局?
整体包装,借船出海,或许是促进温县传统文化产业发展的捷径。
张继峰说,太极拳为温县文化产业发展打通了一条光明大道,而走在这条大道上的不仅仅有太极拳文化,还应有卜子夏文化、司马家族文化、“四大怀药”文化等温县品牌文化,它们可以被有机地融合,整体推出。然而,在此之前,深入发掘温县文脉,大力宣传温县传统文化,倾力保护现有文化资源,就是在为将来温县传统文化产业发展储备力量。
张继峰的想法代表了许多人,也与今年5月莅温考察司马家族文化的我国著名历史学家孙立群先生的想法不谋而合。
孙立群说,从温县现在对司马懿文化挖掘的整体情况看,属于比较宏观的,还比较粗放,这也说明这个课题可挖掘的空间还很大。针对焦作、温县挖掘司马懿文化该怎样破题、具体抓手在哪里等问题,他说,一是要加大宣传力度,让大众真正了解司马懿和司马家族的历史真面貌。相关领导要高度重视,把司马懿文化作为焦作、温县的一个重要文化品牌来打造,在人才上扶持,在资金上倾斜。二是要整合相关力量,既挖掘现有的,又联合焦作、温县以外的,实行内外结合,大家共同把司马家族文化的研究推到新高度。
历史需要发现,文化需要传承,传承需要工匠精神,而我们缺少的就是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