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弓揉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一支杆子、一副旋钮、一只壳子、一个弓子……板胡虽然构造简单,但声音高亢,荡气回肠。叶韵挺觉得板胡和豫剧的结合是最美妙的声音。
9月5日,记者在市职业技术学校琴房见到了叶韵挺。
叶韵挺,1957年出生于河南省泌阳县,国家二级作曲,板胡专业高级讲师,现为河南省音乐家协会会员、河南省豫剧音乐学会理事、市音乐家协会理事。
叶韵挺与板胡结缘纯属偶然。“小学时,部队到我们村演出。演出时,有个乐器的声音特别洪亮,我一下子被吸引住了,觉着这个声音怎么会这么好听。”叶韵挺说。他从村里的老人口中得知,这个乐器名叫板胡。演出结束后,板胡就放在戏台上,叶韵挺小心翼翼地走过去端详,仔仔细细地观察板胡的每一个构造。他希望自己也能有一个板胡。
于是,叶韵挺决定自己动手制作板胡。“听村里老人说,板胡的弦是用马尾做的,俺村没有马。我想来想去最后用塑料布做成弦,用葫芦做成壳子,没想到做出来的东西真能发出几个音来,自己没事就拉着玩。”叶韵挺说。直到学校的宣传队成立后,他才接触到真正的板胡。
1975年冬天,叶韵挺的中学老师得知河南省戏曲学校在县城招生,想让叶韵挺去试一试。“老师说第二天就得赶到县城报名。当时,每天只有一班去县城的车,为了抓住机会,我只能步行到县城。”叶韵挺说。从村里到县城40公里的路程,他一路都没有休息,穿的鞋把脚磨流血了,干脆脱掉鞋光脚走,终于在天黑前赶到了报名地点,顺利地报上名。
“考完后,老师就让回家等通知。”叶韵挺说。一个月、两个月、三个月,这一等就是半年多,就在叶韵挺觉得没希望的时候,一天,他看见邮递员往村里送信,其中就有他的录取通知书。“当时的通知书可不像现在这么好看,就是一张纸,上面写着叶韵挺条件符合,被河南省戏曲学校器乐豫剧板胡专业录取,并盖有公章。”叶韵挺说。拿着通知书的叶韵挺,满村跑,高兴得恨不得让村里的每一个人都知道他被录取了。
1976年夏天,叶韵挺开始了5年的板胡学习。在校期间,他得到了豫剧板胡大师张一千的言传身教,曾多次为时任校长常香玉伴奏。
1981年,从河南省戏曲学校毕业后,叶韵挺被分配到焦作市豫剧团工作,担任板胡演奏兼音乐设计。演奏中,他充分发挥板胡在豫剧乐队中的领奏作用,相继为《五世请缨》《花木兰》《白蛇传》等20余个曲目伴奏,还为《桃叶情》《焦裕禄》《血溅洞房》《鬼判》等近20个剧目进行了音乐创作,积累了丰富的舞台经验。
1991年,叶韵挺调入市艺术学校(现为市职业技术学校)从事教学工作,一干就是近30年。10年的豫剧团演奏工作为叶韵挺的教学奠定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他所辅导的学生多次获得大奖。
叶韵挺告诉记者,社会上喜爱板胡的人其实很多。为了让板胡爱好者科学有效地提高演奏水平,叶韵挺用半年的时间编写了《叶韵挺板胡速成法》一书,受到了板胡爱好者追捧。“这本是2012年出版的,当时印了3000册,很快就卖完了;这本是2016年重新修订发行的。”叶韵挺拿着两本不同版本的书对记者说。
生活中,叶韵挺的琴房、家里、车上都放有板胡。他说:“随着年龄增长,我的板胡技艺在不断退步,只有不断地练习才能让我退步得慢一点。”
叶韵挺马上就到退休年龄,对于退休后的生活,他已做好规划。“退休后,虽然不再教学生,但不会放弃板胡事业,我会尽己所能把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叶韵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