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害了我们的医院,又一名从省城来的博士到医院挂职副院长!”最近,这一条消息在市中医院传开,成为大家热议的话题。
9月19日,记者在该院工作人员的陪同下,见到了这名博士副院长。
看到有人进门,林松绅士地起身打招呼。儒雅中透着自信,自信中不乏细致。这就是河南省骨科医院脊柱外科博士医生,受省委组织部安排挂职市中医院副院长——林松。
“我是9月11日那天来的,这个日子很好记吧!”一句打趣话,与记者顿时拉近了距离。
服务基层,他挂职的医院选对了
“我通过河南省博士服务团到这里挂职一年,来挂职之前还担心,和同事们能不能相处融洽?大家会不会接受我?事实证明,这些担心是多余的。”林松说,“虽说是挂职,前几天院领导班子分工时,却赋予我实权,把我放到能干事的位子,我要尽最大努力干成事。”
对于自己所从事的专业工作,林松信心满满。
据林松介绍,选派博士服务团到基层挂职锻炼,是省委组织部会同省人社厅、省科技厅共同实施的一项重要人才项目,是人才工作面向基层、服务一线,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举措。
在林松看来,焦作是一个好地方,这里不仅有风景秀丽的云台山、青天河、神农山,也有闻名世界的太极拳发源地——陈家沟,在这样的地方工作,让他充满激情。
“更没有想到的是,市中医院这么重视人才,院长徐书立对我盛情邀请,并且详细介绍了医院目前的实际情况。他真诚务实,与这样的院领导一起工作、交流,让我感到十分愉悦,也让我看到这家医院很有发展希望,我认定这是一个干事创业的地方!”林松说,“当时,省委组织部让我挑选挂职医院时,我坚定地选择了焦作市中医院。看来,我当初的选择是对的。”
随着采访的深入,记者印象中的林松逐渐丰满起来。
“70后”的林松自幼对救死扶伤的医生就有一种崇拜之情。在高考填报志愿时,来自平顶山的他毫不犹豫地选择医学专业,希望以后能够从事医生这一令人尊敬的职业。在郑州大学医学院,他从本科读到了硕士。在郑大四附院工作三年后,他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成为一名脊柱外科专业的博士。在骨科专业,脊柱外科是极具挑战性的领域,技术含量高、手术风险大,对骨科医生的水平有着极高要求。
读博三年,他师从华中科技大学协和医院骨科医院院长、湖北省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第一届委员会主任委员邵增务教授,在名师的倾囊相授下,林松的医术得到巨大提升。由于他在读博之前,有一些临床手术经验加上自己爱钻研、爱思考,因此,在跟随导师做手术时,术中遇到棘手的问题,偶尔会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这让导师对其另眼相看。毕业时,他的导师希望他能够留校工作,但他选择回河南发展。因为,他希望将所学的医学知识为家乡的老百姓造福。
用心做事,他用高超的医术“挺直腰杆”
采访中,记者注意到,虽然刚来没几天,但是在林松的办公桌子上,摆着人体脊柱模型。与脊柱病打了多年交道的他,对每一根脊椎都是那么熟悉。在他的一双妙手下,脊柱骨折、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腰椎管狭窄症、脊柱退行性疾病、脊柱结核、先天性脊柱侧湾畸形、强直性脊椎炎等患者重新挺直了腰杆。
上颈椎畸形手术,历来被视为脊柱外科“生命禁区”。一名商丘永城的上颈椎畸形患者慕名找到他。为此,他排除了一切干扰,专心挑战这一高难度的手术。为了确保手术成功,他先后联系了在上颈椎手术方面国内权威的南北两家医院——广州军区总医院和北京第三人民医院大碗专家进行手术咨询。结果,他得到的是两个不同的手术意见。最后,他结合两名专家的意见,对手术方案进行调整,创新地完成了上颈椎畸形手术,手术效果堪称完美。
“上颈椎主要指颅底枕骨髁、寰椎(第一颈椎)、枢椎区域(第二颈椎),由于靠近心跳、呼吸生命中枢部位,因此,该区域发生疾病对患者生命危害大,医学上称之为‘生命禁区’。”林松说,“上颈椎部位手术高难度、高风险,缘于该部位是人体神经血管最为密集的区域之一。在手术过程中,如果对这一区域的脊髓振动过大,或损伤这个位置的脊髓,不仅会引起高位截瘫,还会因脊髓水肿向上波及延髓,引起患者心跳、呼吸骤停,导致死亡。同时,该部位还有很多致命的大血管和重要的神经系统,若术中不慎损伤椎动脉,将会造成大量失血,引起失血性休克,后果不堪设想。”
林松医术精湛,年手术量200台左右;在学术论文上,他成果颇丰。读博以来,他撰写的医学论文篇数十篇。其中,有5篇被世界权威医学杂志——SCI(《科学引文索引》收录。
据林松讲,SCI(《科学引文索引》,英文全称是Science Citation Index)是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出版的一个世界著名的期刊文献检索工具。它收录全世界出版的数、理、化、农、林、医、生命科学、天文、地理、环境、材料、工程技术等自然科学各学科的核心期刊3700多种。通过严格的选刊标准和评估程序来挑选刊源,使得SCI收录的文献能够全面覆盖世界最重要和最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
更值得一提的是,他在临床中搞了不少创新发明。如今,他有一项国家级发明专利、三项实用新型发明专利。此外,他还参与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和一项在研课题。
“只要用心去做,就能干成事!”对于其为何能取得如此丰硕的学术及其发明成果,林松给出了这样的答案。
行医以来,林松一直坚持的原则:不打无准备之仗。在为患者做手术之前,他先了解患者的病情及其影像资料,然后制订一套完善的手术方案后,再为患者做手术。林松说:“由于准备不足,或因能力不足,结果会导致手术无法给患者解决问题。这种情况在医疗界时较常见,这情况值得大家反思!”
诊疗中,患者认为,医生的水平有高有低。而在林松看来,医生水平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在细节的把握上。“一次,我去周口的一个县城义诊,一名脚疼的患者拿着拍的片子找我看。该患者说,他已经去了多家医院,找了好多医生看,结果医生都说他的脚没问题,但他一直有脚疼的症状。经仔细检查,结合CT片,结果发现这名患者脚部有一个小囊肿,这就是导致脚疼的‘元凶’,做个小手术就可以了。”林松说,“其实,这样的事例还不少。印象比较深的是,一位老师的妈妈的大腿经常出现麻木现象,特别难受,去医院查不出原因。后来得知我从事骨科工作后,便找我看片子。结果,我了解到患者的具体症状,根据神经支配的所在区域,有的放矢去查找,一下就找到了原因,患者的不舒服是椎间盘突出引起的。”
排除万难,他意欲做大做强中医骨科
“市中医院是一家综合实力不算太弱,但是,中医骨科给老百姓的感觉,好像在正骨方面很在行,在其他方面则没有明显优势。”找准病根,林松要做的就是配足良方对症下药。
对此,他先开出两个“处方”:一个是走出去,另一个是请进来。
在走出去方面,林松先要求该院骨科走进社区和乡村开展义诊活动,然后宣传科室在中西医结合方面的优势,扩大知名度;去省城或者到部级医院相关科室,学习先进的理念和技术,提高骨科医疗综合服务能力。
在请进来方面,林松建议定期举办学术交流会议,就某个专题邀请省内外专家前来“传经送宝”,为科室的发展“把脉问诊”,通过多方交流,达到促进科室发展的目的。另外,定期邀请本专业的专家到该院开展义诊活动,提升就诊人气指数;与知名医院建立诊疗联盟,实现弯道超车,扩大骨科在我市的影响力。
“我希望在一年的挂职锻炼结束后,能够看到一支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骨科诊疗队伍,在怀川大地上叫响‘中医骨科’这个品牌。”林松充满信心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