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季是脑卒中的高发期,市第五人民医院脑卒中项目负责人黄华提醒,轻型卒中是脑卒中发生前的重要预警信号,但因为手臂没力、嘴歪斜、说话不清等这些预警症状都是一过性,持续数分钟到几个小时,且程度很轻,容易被市民甚至有些医护人员所忽略。
脑卒中患者日趋年轻化
黄华介绍,脑卒中又称为脑血管意外、脑中风,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造成血液循环障碍而引起脑组织损伤的一种疾病,具有极高的病死率和致残率。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目前约有700万脑卒中患者,每年有将近200万的新发病例。脑卒中发病率递增的原因跟整个社会的发展是相关的。”黄华说,“脑卒中发病人群以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为主,但由于吸烟饮酒、高盐高糖、暴饮暴食、肥胖、生活不规律、加班熬夜等不健康生活方式,脑卒中的患者日趋年轻化,30岁至40岁的人不在少数。”
大量研究资料表明,人们常说的“三高”(即高血压、高血糖和高血脂)是导致脑卒中的危险因素。黄华表示,曾有脑卒中病史的、缺乏运动、吸烟、肥胖或超重、房颤等都是常见的危险因素。另外,气候本身也是一个诱因,秋冬季发生脑卒中的患者比较多,而且北方的发生几率明显比南方高很多。
许多患者患脑卒中后,会留下偏瘫、失语、麻木及手脚运动不灵活、反应迟钝、痴呆等后遗症,这不仅给患者造成了巨大的身心痛苦,同时也给家庭及社会造成了极大的负担和压力。
一些“小信号”莫忽视
“整个大脑对于我们的身体都是一个中枢,任何一个部位出现问题都会有不同的表现。”黄华说,“脑卒中的特点是突发性,且多数是偏侧为主的,部分可以为双侧性。脑卒中的症状有很多,包括头痛;偏侧的麻木、乏力;意识障碍,神志模糊,反应迟钝,语言障碍;突然吞咽功能不好或者耳鸣、听力下降;突发视物模糊,单眼的视力下降或缺失等。”
上述有些症状,在轻型卒中也会出现。
何为轻型卒中?黄华介绍,轻型卒中也被称为小中风,多指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有统计显示,约三分之一甚至更多的脑卒中发病前会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这是因为输送到脑部的血液和氧气暂时中断所致。黄华表示,轻型卒中的症状表现通常发生时间短,产生半身麻木,一侧手和胳膊麻木、发沉,行走不便,还可能出现语言不利、口齿不清的症状。但是这些症状都具有一过性,在发作24小时之内可自行缓解。然而这些症状却是有力的预兆,如不积极预防,脑卒中将会在短期内发生。
黄华介绍,据不完统计,轻型卒中患者在我国约有1700万人,部分患者开始发作时会很轻微,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每10个人中就有1人会在7天之内发生中风,每3个人中有1人会在之后发生中风,每3个人中有1人会在之后发生心肌梗死。
黄华提醒,一些“小信号”莫忽视,可能是脑卒中的预兆。
溶栓可有效治疗脑卒中
“脑卒中发病的特点是突发,同时进展很快。”黄华说,“在脑卒中发生后,一定要争分夺秒,第一时间拨打120或者迅速找相关人士将患者送到医院,要送去能做溶栓治疗且有资质的医院。现在国际公认,溶栓可有效治疗脑卒中。”
黄华表示,脑卒中发生后,到医院做溶栓治疗的时间最好不要超过60分钟,即使脑卒中发生时间过长,也不要放弃去医院治疗。
发生小中风时,溶栓治疗也能起到积极作用。因此,如果患者留意到手臂无力、嘴歪斜、说话不清楚等一过性症状,应及时到医院找专业的神经科医生寻求帮助。
秋冬季如何预防脑卒中
由于秋冬季节寒冷,人体的血压会略有升高;温度下降,人体内的血液流动速度会随之变缓,血液黏稠度增加;清晨,人体的血管会自然收缩,血液流通不畅,这些因素都容易导致脑卒中。那么,秋冬季如何预防脑卒中?
1.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有规律作息;2.坚持锻炼身体;3.要有良好的饮食习惯,低盐饮食、合理膳食;4.多饮水;5.定期做体检;6.消除精神压力,保持乐观情绪。
本报记者 王龙卿
专家简介
黄华 焦作市第五人民医院脑卒中防治项目负责人,内四科主任、主任医师,中华医学会焦作分会神经内科学专业委员会委员,擅长脑血管的早期血管内溶栓、脑疝昏迷等危重疾病的救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