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我市被国家旅游局批准为第二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目前,全省仅有三个地市级创建单位,分别是郑州、济源和焦作。按照国家旅游局的整体安排,要求我市的创建工作在2018年下半年完成。也就是说,距离全面完成创建目标任务只有一年的时间了。在过去的近一年时间里,我市的创建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坚强领导下,各行各业积极参与,付出了很大努力,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成效,但距目标要求还相差较远。近期,笔者对国家旅游局印发的《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导则》和《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认定标准》进行了反复研读,对我市的创建工作进行了梳理思考,产生了一些粗略想法,现陈述于后,以期对我市的创建工作有所裨益。
一、创建工作进展情况
2016年10月以来,市委、市政府强力推进创建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一是动员部署及时到位。市委、市政府印发了创建工作三年行动计划、创建实施方案和创建工作台账,把创建任务分解到县(市)区和市直相关单位,实行创建目标责任制。二是规划编制扎实推进。按照规定程序,选定同济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开始编制全市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三是重点项目顺利推进。全市在建旅游项目40个,上半年完成投资25.46亿元,解放区万达广场、修武县云武堂度假酒店、沁阳市神农牡丹园、孟州市黄河金滩码头项目建成投用;温县陈家沟太极村、中站区龙翔山旅游度假区、修武县云上院子民宿等项目国庆节前建成开门迎客;博爱县李商隐公园、月山寺禅修小镇、于庄三渡湾民宿、孟州市“老家莫沟”二期、武陟县嘉应小镇等项目正在火热建设中。四是公共服务日臻完善。完成了城市旅游公共服务导向系统规划设计,旅游行车、行人的服务导向牌已在制作安装中;在旅游景区、游客集散场所、旅游通道上新建和改建200余座旅游厕所,解决了游客如厕难问题;智慧旅游建设步入快车道,全市智慧旅游指挥调度中心硬件建设已完成,线上旅游服务、营销、监管、分析等软件平台可望今年年底前建成运营;一批旅游绿道、慢道建成,修武县沿大沙河南岸建成20多公里长的旅游绿道,温县沿新蟒河南岸建成连接陈家沟与县城的20多公里长的旅游慢道,全市建成长达160公里的S308、S238、S307、S309、G327、G234六条过境公路绿色廊道。五是宣传促销方兴未艾。投资近500万元,参加全省在央视播出的“老家河南”捆绑宣传,整合全市资源,投资3500万元,在央视黄金栏目《新闻30分》全年播出融入县(市)区特色的全市旅游整体形象品牌“太极圣地、山水焦作”宣传片;在高铁、机场及网络新媒体上推介“世界太极城、中原养生地”旅游线路。六是体制机制创新有序推进。市编委赋予旅游部门统筹协调、产业促进职能并增加编制,向省编委上报组建市旅游发展委员会的报告;修武县、博爱县分别成立旅游发展委员会、旅游警察大队、旅游巡回法庭、工商旅游分局,建立健全旅游“1+3”工作机制,其他县(市)区的创建工作领导机构也相继成立。
二、创建工作存在的不足
我市在近一年的创建工作中虽然取得了值得肯定的成绩,但存在的不足和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一是各县(市)区、市直各有关单位抓创建工作的重视程度、推进力度不平衡。有些县(市)区重视程度高、推进力度大、成效明显,有些则仅满足于一般号召和部署,动员不充分,抓得不紧、措施不力、效果不好,全市尚未形成“明争暗赛、争先恐后”抓创建的局面。二是启动能改善供给结构、形成旅游新产品新业态的大项目、好项目少;有的落地、在建项目,由于种种原因,推进速度不快;建成投用的能与云台山等观光产品形成优势互补的休闲、度假、养生、体验产品少,且未形成市场优势。三是特色小镇建设刚刚起步;美丽乡村建设只有莫沟崭露头角,尚需产业配套;城市旅游产品开发建设滞后,特色餐饮、购物、娱乐仍属短板,留不住人的局面尚未打破,旅游链条较短。四是旅游公共服务欠账较多,旅游交通不够便捷,旅游标识系统不完善,咨询服务系统不配套,自驾服务和智慧旅游不到位。五是全市旅游投融资平台尚未搭建,市县两级旅游投融资、资本运作、整合优化配置旅游资源等作用亟须进一步发挥,引领社会资本投向旅游发展的引导力偏弱。
三、对下一步创建工作的思考
今后一年是我市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市的关键年、攻坚年、突破年。要确保明年创建成功,就必须按照国家旅游局印发的《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导则》和《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认定标准》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市委书记王小平在今年5月19日全域旅游示范市建设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依托自身优势,创新思路举措,攻坚关键环节,形成重点突破,确保各项创建工作落到实处。具体来讲,就是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一手抓硬件建设,一手抓软件落实。
(一)关于硬件建设
在硬件建设上,需在以下重点方面形成突破,尽快打造一批旅游新产品,形成旅游新业态。
1.特色小镇建设。特色小镇需要产业支撑、环境优美、宜居宜游。我市的特色小镇建设有基础,但尚未形成旅游吸引力。云台小镇、太极小镇、保税小镇、红叶小镇、嘉应小镇、音乐小镇、陶瓷小镇、禅修小镇等都具备浓郁的地方特色,但只是起步晚、未成型,应加快推进,抢占先机。尤其是太极小镇和云台小镇,应率先突破,在特色小镇建设中当表率、作示范。
2.美丽乡村建设。大众旅游时代,农业、农村、农民的生产、生活、风俗,成为休闲游客的主要吸引物。“老家莫沟”五一期间每天接待2~3万人就是最好的例证。我市的一斗水村、陪嫁庄村、云上院子、陈家沟村、寨卜昌村、桑坡村、九渡村、于庄村、青天河村、十二会村、北朱村、巡返村等,都有各自特色和发展基础,需要尽快用心用力打造,形成亮点并具备吸引力,使之早日出现游客流、消费流。
3.城市旅游建设。依托百年焦作工业文明遗址和第一条铁路、第一口矿井、第一个发电厂、第一所高校等诸多“第一”资源优势,进行旅游创意规划设计,尽快形成百年焦作工业文明体验游线路;依托南水北调城区段绿化带和山阳城遗址,尽快建成汉文化与水文化融为一体的AAAAA级文化休闲旅游区;依托基础较好的和平街、大杨树街、摩登街、壹里洋场等街区,尽快形成餐饮、购物、娱乐等多业态集聚的旅游休闲娱乐街区,并丰富夜生活,培育夜经济,努力留住游客。
4.康养旅游培育。充分吸纳市政协《关于我市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市打造中原养生地的调研报告》建议,依托我市沿黄河特有的太极拳、“四大怀药”等文化、自然资源,谋划建设集太极养生、食疗养生、医疗康复、温泉疗养、休闲度假等为一体的康养服务机构和度假养生基地,潜心打造黄河养生带;积极创建全国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示范基地和示范项目;强力开发中医药特色旅游线路、中医药特色旅游商品以及怀药膳食主题酒店等,培育一批中药科技农业、名贵中药材种植等与旅游相关的养生体验、观赏基地,尽快形成我市独特的旅游养生品牌,打造中原养生地,以养生吸引游客,留住、留久游客。
5.旅游交通建设。尽快修通沿太行山旅游快速通道,把沿山3个AAAAA级、2个AAAA级以及青龙峡、峰林峡、净影寺等景区串连起来;尽快修通沿黄河旅游快速通道,把沿河的嘉应观、妙乐寺、陈家沟、小麦博物馆、韩园、莫沟等景区串连起来;依托黄河北堤、南水北调渠和大沙河建设形成旅游绿道;用绿色廊道把6个县(市)城、特色小镇、美丽乡村、景区、度假区连接起来;在公路沿线设立规范、准确、清晰、数量充足的旅游交通标识,形成便捷、舒适、快慢自如的旅游交通体系。
6.公共旅游服务建设。在市区和县(市)城规划建设一批为市民和游客服务的公共游憩场所,并使其布局合理、空间充足、功能完备;在适当位置(高速入市口、游客集散地)规划建设一批旅游集散中心、咨询服务中心,完善全市的旅游集散咨询体系;沿国道、省道、县道、绿道建设完善旅游标识体系,满足游客需求,使公共旅游服务达到国标要求。
7.特色餐饮打造。焦作的特色餐饮产品,诸如怀府驴肉、五里源松花蛋、武陟油茶、温县羊肉夹馍、孟州浑浆凉粉、博爱浆面条、中站卤肉以及菊花茶、山药汁、怀药膳等,对游客极具吸引力,但尚未形成规模、集聚和品牌优势。如能依托有条件的街区或乡镇,尽快把焦作特色餐饮集聚起来,实行标准化管理,形成特色餐饮街区,定能吸引游客蜂拥而至,并带来规模效益。
8.自驾车营地建设。自驾游是中短途游客乐选的旅游形式,自驾车营地是自驾游群体的吸引物。大众旅游时代,谁抓住了自驾游群体,谁就抓住了游客主体。有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的自驾车、房车露营地是国家创建标准的得分项目。所以,修武、博爱两个创建县和世界级品牌所在县温县应在主要景区附近、主要旅游道路旁边,选择合适位置,规划建设自驾车营地,并形成住、食、购、娱综合体,吸引自驾游群体。
9.旅游厕所建设。在前两年已完成旅游公厕建设200余座的基础上,再在主要旅游通道、景区、游客集散场所新建、改建旅游公厕100余座,完成国家旅游局倡导的“厕所革命”任务,实现城乡旅游厕所全覆盖,且数量充足、布局合理、干净无味、实用免费、管理有效,并使所有交通沿线和临街、临景的企事业单位厕所免费向公众开放。
10.智慧旅游建设。尽快建成互联互通的旅游大数据中心和全市旅游指挥调度中心;所有旅游景区、特色小镇、美丽乡村、度假区、康养基地实现流量实时监控、发布,并完成与市旅游指挥调度中心信号对接;建成旅游信息公共服务与咨询、营销、监管平台,并具备线上导览、在线预订、信息推送、在线投诉等功能;所有涉及旅游的场所实现WIFI、通信信号、视频监控全覆盖,建成智慧旅游城市。
(二)关于软件落实
在软件落实方面,需紧扣认定标准,从以下重点方面发力,以求达标。
1.建立健全体制机制。市、县两级都应在建立创建工作领导机构的基础上,健全创建决策和工作机制,对涉及创建重要事项实行一事一议;定期召开创建工作推进会议,解决创建中的困难和问题;将全域旅游发展战略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列入党委、政府目标考核范畴;积极推进旅游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组建旅游发展委员会,赋予其产业促进、综合监管、政策协调等职能;建立旅游综合执法体系,包括旅游警察大队、工商旅游分支机构和旅游巡回法庭,使旅游体制机制改革适应旅游市场良性发展需求。
2.编制全域旅游规划。明年一季度前,市、县两级都应按照创建标准要求,高起点、高质量、高标准完成以旅游业为引领的多规合一的全域旅游总体规划,用以指导创建工作和全域旅游发展。
3.旅游综合贡献达标。创建标准要求:创建单位的旅游业对GDP综合贡献应达到15%,对财政综合贡献应达到15%,旅游新增就业应占当年新增就业的20%以上;区域内农民年纯收入20%以上应来源于旅游收入;区域内20%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应通过旅游实现脱贫。这些都是创建工作的硬指标,应确保达标。
4.狠抓旅游安全文明。强力推动文明旅游建设,确保两年内没有被国家和省级旅游部门给予严重警告处理;落实旅游安全责任制,确保两年内无重大旅游安全责任事故发生;完善旅游服务标准体系,加大旅游市场监管力度,确保两年内无严重的旅游投诉事件发生;加强文明旅游宣传,推进诚信体系建设,确保两年内无严重旅游不文明现象发生;开展全域旅游创建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进学校宣传教育活动,营造全民参与、支持全域旅游发展的浓厚氛围。
5.出台支撑创建政策。市、县两级都应出台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的综合性政策文件和相关部门支持配合全域旅游发展的专项意见;建立领导联系旅游项目制度,完成一定规模的旅游项目建设年度投资目标任务;强化土地保障,每年保证有一定数量的土地指标用于保障旅游项目;设立与地方财政保障能力和旅游发展要求相适应的专项旅游资金,并逐年增长;有投资平台并建立PPP、众筹等多元化投融资模式,引导社会资本投向旅游发展。
6.搭建快速发展平台。按照国家创建标准“有具备整合各类资金投入旅游的平台和载体”的要求,深入贯彻落实市十一次党代会精神,激活国有资源、资产、资本,尽快组建市级文化旅游发展集团,使之成为全市文化旅游资源的整合平台、招商引资平台和旅游发展的龙头带动国有企业,引导社会资本投向旅游新产品开发,促进全市文化旅游产业转型发展,为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市和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作贡献。
7.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市、县两级都应加大旅游宣传力度,树立特色鲜明的全域旅游目的地形象;旅游宣传推广要有资金保障,积极利用新媒体、新技术、新手段、新途径进行旅游宣传推广。
8.实现旅游共建共享。市、县两级都应有社会与民间资本参与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机制;有旅游志愿者服务队伍并开展相关活动;有全面落实带薪休假制度的强有力措施;优化旅游发展环境,使游客、居民、员工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积极设立公益性旅游休闲区;全面落实对未成年人、学生、教师、老年人、现役军人、残疾人等群体减免门票等优惠政策;在公共区域(车站、广场、公园等)配备为孕婴、老年人、残疾人服务的设施,实现旅游共建共享达标。
(作者系市政协文教体卫委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