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文化焦作 上一版3  4下一版
传承竹编技艺 只为留住乡愁
梅花香自苦寒来 绽放枝头俏争春
图片新闻
第二届葛兰诵读文化季 焦作赛区决赛成功举办
张文海当选主席
焦作百姓文化超市
孟州市红星村韩文公祠迁建落成
 
   
  数字报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网上投稿 | 太极拳网
上一期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17 年10月1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传承竹编技艺 只为留住乡愁
本报记者 宁江东
移动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联通用户:发送短信 3jz 到 10655885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电信用户:发送短信 42 到 106592066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weibo.com/jzwww焦作手机报weibo.com/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395
分享到:
  图为游客在竹工艺品摊位前拍照。
  宁江东 摄
 
   

  “这是竹子做的落地灯吗?太好看了!”

  “快看,这儿还有竹子做的女士手提包,很时尚!”

  9月23日晚,在博爱县湿地公园内举办的清化竹编大赛上,来自该县各个乡镇的竹编艺人将其编织的竹笼、竹帘、竹床、竹扇等竹工艺品摆放在摊位前,引得众多游客驻足观赏。

  在游客的喧嚣声中,月山镇候山村的清化竹扇传承人刘栋梁并未受到影响,坐在摊位上认真地画扇面。

  “我一直对博爱竹林情有独钟,这片我国纬度最高、面积最大的人工竹林,滋养了老一辈博爱人。通过竹编大赛,希望能够唤起博爱竹农对竹林的热爱之情,传承保护竹文化,让竹产品做大做强。”放下画笔,刘栋梁对记者说。

  曾经,博爱有“竹林水乡”的美誉。据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清化竹器”传承人崔凯杰回忆,其出生地博爱县鸿昌街道七方村,以前村子里是水流潺潺、翠竹环绕,可谓“家家门前水,户户竹为林”。

  过去,博爱竹林多,许多农户都做起了编织竹器的买卖。据博爱县林业局工程师、竹子研究所所长张玲介绍,清化竹器有500多年的历史。

  “清朝时许良镇成立了晋、冀、鲁、豫四省‘竹客会馆’,成为北方最大的竹产品交易中心。1914年,14种清化竹器在美国旧金山举办的‘万国商品博览会’上参赛,赢得了很高的声誉。近几年,在中国竹文化节国际竹业博览会上,博爱县选送的竹制工艺品获得过金奖。”张玲说。

  然而,由于气候变暖,地表水下降,管护措施不力,导致博爱县的一些竹林荒园,产量下降。同时,在塑料制品等替代产品的冲击下,很多竹农纷纷弃竹改行。

  据了解,博爱竹编产业面临最大的问题是竹编艺人年龄偏大,平均年龄在50岁以上,年轻人不愿从事这个行业。导致大部分产品还是过去的传统产品,创新少,适应市场需求的旅游纪念品、工艺品少。

  如今,乘着发展全域旅游的东风,博爱竹林焕发出勃勃生机。近年来,博爱县成立了全国唯一的竹林保护机构——博爱县竹林保护管理工作站,建设太行博竹苑,编制《博爱竹林资源保护利用总体规划》,开展大规模的河道清淤、沟渠修复工作。目前,博爱县将竹林旅游纳入全域旅游经济框架,正在挖掘、利用竹区丰富的文化内涵,建设竹林旅游文化园区,努力打造竹林水乡原生态风貌,以旅游带动博爱竹林的保护和恢复。

  博爱电商王瑞彬为了让心中的那片竹林“活”起来,先后到浙江安吉、安徽霍山等地考察。经过多年的探索、试验,王瑞彬发现,一种名叫“赤松茸”的食用菌特别适合在竹林里生长。他希望通过栽培“赤松茸”来加快盘活博爱竹林资源的步伐。

  为了将博爱竹艺传承下去,崔凯杰多次外出学习竹器加工制作手艺,创新竹编手工艺产品,提高竹器的产品附加值。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使博爱的竹文化再放异彩。

  今年9月,为了抢救性保护清化竹器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让竹编工艺融入当代生活与文化,刺激当地竹林经济的发展,博爱县举办了清化竹编大赛,让手工艺人走到台前亮绝活,把竹文化传播出去。

  “我们希望通过竹编大赛选拔培育一批竹编工艺技术骨干,让传统竹文化薪火相传。同时,挖掘一批市场潜力大、区域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竹编工艺精品,搭建一个展示互动交流的平台,推动博爱竹编生产的规模化、市场化、产业化,达到以大赛促培训、促创业、促就业、促竹林产业发展的目标,让更多人记住博爱竹编的辉煌历史。”博爱县电商办主任袁金胜说。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