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中虎,党的十九大代表、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破解了小麦品质的“生命密码”,为提高中国人的主食消费品质和营养水平作出重要贡献。
1963年,何中虎出生于陕西渭北一个农民家庭。1989年在北京农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何中虎先后到墨西哥的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做博士后和访问学者。1993年,他回国到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工作,承担起小麦品质研究的重任。
何中虎首选面条进行研究。颜色、口感、味道,是小麦的什么性状决定着面条的这些品质?经过对成千上万样品的品尝、分析、对照、检验,最终确定了蛋白质、淀粉和色泽3项指标。
随后,他又确定了馒头、饺子等主要食品的品质选择指标。2008年,何中虎主持完成的“中国小麦品质评价体系建立与分子改良技术研究”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这是对他科研成果的至高评价。
农业科研工作者也许是最“接地气”的一群科研人员。何中虎身体力行地践行着“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深厚情怀。
尽管何中虎已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但他认为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才是对科研人员的最高奖赏。他长年带领团队深入农村,足迹遍布华北、西北等十几个省份。他把新品种推广与高产创建、定点扶贫相结合,和当地技术人员共同努力使国家级贫困县甘肃泾川、灵台等旱地小麦大面积实现了亩产从400公斤到500公斤的跨越。
(据新华社北京10月15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