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统之说最早滥觞于孟子,其言曰:“由尧舜至于汤,由汤至于文王,由文王至于孔子,各五百有余岁,由孔子而来至于今,百有余岁,去圣人之世,若此其未远也,近圣人之居,若此其甚也。”隐然以继承孔子自任。 韩愈继承孟子,并明确提出儒家有一个始终一贯的有异于佛老的“道”。他说:“吾所谓道也,非向所谓老与佛之道也”。他所说的儒者之道,即是“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仁与义为定名,道与德为虚位。”“道”概括地说,也就是指作为儒家思想核心的“仁义道德”。千百年来,传承儒家此道者有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这个传承系列类似于佛教所说的“法统”,儒者之“道”的传授谱系也就是朱熹所说的“道统”。 自韩愈提出道统说以来,历来解说道统者都未能超出韩愈道统说的框架,即从“道”与“统”两个方面来理解道统。前者是逻辑的,后者是历史的,前者是发展的,后者是继承的。从古至今,人们对于道统的理解也并未超出韩愈的水平和范围,不论是朱熹的理学、王阳明的心学,还是康有为的大同学说。韩愈以及儒家学者所强调的道统,其哲学上的内涵究竟为何,或者说当儒者强调道统之时其用意如何,这些都尚有待作进一步的研究。 对儒家道统说进行哲学的分析,可以把儒家的道统归结为三个方面:认同意识、正统意识、弘道意识。这也是我们今天还尊儒学儒的根本所在。也是我们热心韩愈研究的意义所在。
(作者系中国唐代文学学会韩愈研究会理事、孟州市韩愈研究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