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25年来,她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兢兢业业地工作在教学一线;她心系学生,用爱心与责任诠释着教育情怀。她,就是市第十五中学英语教师马慧敏。
1992年,马慧敏成为市第十五中学的一名英语教师,初入教师岗位的她,既有欣喜又有压力。为了做好教学工作,马慧敏每天起早贪黑,天还未亮,她就匆匆赶往学校;夜幕降临,她才拖着疲惫的脚步回家。就这样,她一直坚持了25年。
如今,对于已过不惑之年的她来说,早已将拼搏的工作状态融入生活中、生命里,倾情守望,无怨无悔。
课堂教学 不走寻常路
课堂上,马慧敏大胆采用全英语教学是多年来坚守的习惯。刚开始,马慧敏会适当放慢语速,着重提高音量,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她每天还进行各种形式的听力训练,使学生们的听力水平和口语表达得到提升。
在单词教学过程中,马慧敏打破了就单词讲单词的传统教学模式。她扩充单词容量,将单词前后知识打通,从不同词性中的意义用法、同义反义用法、不同变体等方面进行举例补充,并根据学生能力给予相应的积累。
“马老师的课堂容量大、节奏快,学生受益无穷。”该校一位教师如是说。多年来,马慧敏所教班级的成绩在全校、全区名列前茅。2016年中招,她所教的班级有15名学生达到焦作一中统招线,22名学生达到焦作一中录取分数线,全班44名学生全部达到省级示范性高中录取分数线。她教过的学生经常说:“跟马老师学英语,单词积累得多,语法理解得快,在高中学起英语来游刃有余。”
班级管理 寻找适合点
没有包治百病的良药。在班级管理中,马慧敏认为,任何方法都不可能一用到底。
“班级管理,单凭教师的一己之力,根本做不好。”在教学工作中,马慧敏认为,要想做好班级管理工作,必须学会借力,应充分借助家长、学生以及其他教师的智慧和力量。
2005年至2007年,马慧敏以日记为切入点,发动师生、家长共同撰写教育日记。此举一经实行,收效良好。学生的日记,由原来的支差应付到现在的倾诉衷肠,很多不敢写、不愿说的话,慢慢地都写在日记里。当家长和教师收到教育日记后,也积极回应。以往家长不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对孩子非打即骂的做法得以改变,师生之间的误解也借助教育日记得以消除,师生、家校沟通变得更为顺畅、便捷。
马慧敏曾经教过的一位学生,就是在教育日记中得到了鼓励和帮助,在家境贫困的情况下,最终顺利完成学业,并考上焦作一中。直至现在,这个学生还和马慧敏保持联系,并在每年的教师节送上祝福。
有一段时间,班里的学习气氛不浓、学生的学习热情不高。经过一番观察思考,马慧敏利用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让每个学生在班里选择竞争对手,以此展开比赛,从而达到“以一带十、全面进步”的效果。经过实践,这种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挖掘了学生的潜能,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班风、学风得到有效改善。
在25年的教学生涯中,马慧敏心系学生、爱洒教育,呕心沥血、勤勉耕耘,曾先后获得市先进教育工作者、市教育科研先进工作者、市级优秀班主任、市首届“知荣明耻好少年”优秀辅导教师、中站区功勋教师、市级优秀教师、市十佳班主任、中站区第二届“知荣明耻好少年” 优秀辅导教师、中站区突出贡献奖、中站区先进教育工作者等殊荣。
一路耕耘,一路艰辛,一路凯歌,一路收获。成绩,记载的是历史,鞭策的是未来,在今后的日子里,马慧敏将继续风雨兼程,一如继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