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报告中有两大重大政治判断引起广泛关注,一个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另一个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两大政治判断必然地把“新时代”推到我们面前,要求我们咀嚼回味,深思细量,以把握思想内涵与精神实质。
“新时代”原本是一个时空概念,并且具有动态性特征,以往我们曾经赋予其超时空的含义,比如改革开放一夜春风,吹开人民群众的心扉,激起澎湃心潮,因此唱出心声——走进新时代。这时的“新时代”已经内含了时代价值与时代风尚,与革命战争年代和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30年”的“激情燃烧”有所不同,这是一个跳出历史羁绊、放飞梦想的“新时代”。
十九大报告再提“新时代”,概念相同,但内涵较前有很大不同,这既不是单纯的时空概念,也不是改革开放后“第二个30年”的“逆风飞扬”,而是包含了前两个“30年”的优秀精神成果,更赋予新内涵。因为“新时代”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结合,必涉及道路、理论、制度、文化这些最重要最基本的政治命题,由此将时空概念化作政治概念。
那么,作为政治概念的“新时代”,有哪些重大政治判断奠基“新时代”?笔者认为至少有三个方面特别需要关注和把握。
第一,“新时代”生成于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的新使命,“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自中国共产党走上政治舞台,便承担起带领中国人民完成三大历史使命的重任:民族独立,人民富裕,国家强盛。也就是“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
从中国共产党创立,到毛泽东成为党的领导核心,主要完成的历史使命是民族独立,即“站起来”。此后,在邓小平的主导和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全党和全国人民通过不懈努力,完成了第二个历史使命,即推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让人民“富起来”。当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党全国人民承担起第三大历史使命,也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即“强起来”。
“强起来”涉及价值坐标、成长路径和重大举措,又由于这个过程不是社会自发行为,而是由执政党设计和推动的,因而拥有丰富的政治内涵。特别需要强调的是,迄今为止,世界每一大国崛起,伴随的都是剧烈碰撞,因此,世界大国兴衰走的是“铁血道路”。
那么,习近平主导的中国大国道路,着力于“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这说明,我们不做“闯入瓷器店的大象”,我们是和平主义者,是国际责任的承担者,在“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时候,越来越多参与世界规则制定的时候,一种开辟人类文明新道路的政治观、世界观、价值观必将确立起来、发展开来,这是符合逻辑的事情。
第二,“新时代”生成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这一论断一经提出,迅即引起各方面的高度关注,因为,这关系到执政党及其领导的政府将调整社会价值引领、体制机制设计、发展目标和建设规划、工作重心和矛盾处理。如此,必涉及政治命题。
社会主要矛盾本身就是一个政治命题,因为中国共产党所奋斗的一切,在于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这也是鉴别政党先进与否的根本尺度。也正是这样的原因,十九大报告特别强调:“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
回顾中国革命史和建设史,不难弄清问题的实质,革命和建设的逻辑起点与归宿皆起于此,同时,成败得失、经验教训也大多与此相关联。比如,在新中国成立后各个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的情况下,发生偏移甚至逆转,以至于发生“文革”,追根求源,在于对“阶级斗争”的存在与发展的判断之上。
经过改革开放后近十年的建设和发展,我们党对社会发展阶段和主要矛盾有了新的认识与概括,这就是党的十三大报告所指出的:“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两个重要阶段的两种差异巨大的判断,都是奠基于政治思维和政治逻辑。
基于问题的实质与现实的关照,我们认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的判断,一定有政治的考量。
第三,“新时代”生成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
新奋斗目标的确立,包含着强烈的政治自信与发展能力自信,同时反映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党和国家已取得的建设成就的肯定,对已经和继续改善中的政治生态和政治能力的把握。
从五年工作成果总结中可以清楚看出,“我们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
事实上,新确立的奋斗目标富含政治制度的特征。十九大报告提出,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可以分两个阶段来安排。第一个阶段,以十五年的时间实现“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将大幅跃升,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
这已经涉及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和要素。一个是长远设计和系统设计。为什么西方政党和政府很难搞五年、十年规划?因为其政党和政治轮替的政治制度不允许作这样的打算。为什么中国共产党和其领导的政府既可以搞五年、十年规划,还可以着眼百年、千年大计?在于中国的政治制度是共产党永续执政,由此生成长远规划的基础与逻辑。这原本就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越性所在。
另一个是目标设计中富含政治元素。人们经常讲“中等收入陷阱”,谈“高原现象”,焦点之一还在于奋斗目标的内涵。过去数十年的奋斗目标是建设小康社会,这个目标主要是从物质生活角度确立,那么,这个目标实现后,下一个目标是否在物质生活基础上注入更多精神内容?这是一个关键问题,且涉及政治元素。因为,人在没有饭吃时忙于找饭吃,但有了饭吃后追求精神,关注政治。
从报告对新目标的阐发看,切实把握和遵循了这样的规律。报告指出:“总体上实现小康,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我们党着力于这样的建设目标、方向和路径,就是在推动政治文明向前进。
总之,既然“新时代”是一个政治的概念,因而吹响的就是政治号角,让我们不断强化政治意识,真正演好这幕政治大剧。
(作者为国防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