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今年的十一长假期间有什么令人意想不到的新闻,那就是“红月亮”的黯然离场。
9月30日,红月亮书店在店门前和微信公众号上发布通告:“红月亮”要和大家说再见了,请广大会员在此后一个月的时间内办理退卡等相关事宜。
作为我市起步最早、规模曾经最大并且已经形成一定品牌影响力的民营书店——“红月亮”,伴随我市读者已走过24年的美好时光。
从某种意义上讲,“红月亮”已经成为焦作的一个文化符号,曾经为超过百万人次提供好书和好的去处,有10万学生在此受益。
对于“红月亮”的离场,很多市民表示惊讶、遗憾,也引发了大家对实体书店转型发展的更多思考。
日前,记者对话红月亮书店负责人马曙光。马曙光说:“对于‘红月亮’,我内心充满不舍和无奈。”
作为一手打造“红月亮”品牌的创始者,马曙光为“红月亮”付出了无数心血。当年,他做实体书店,抓住了时代的机遇。
上世纪90年代,国家相关出版制度改革后,民营书店的进货渠道拓宽,一批个体书店迅速成长,红月亮书店成为我市民营书店中的翘楚。
马曙光说,从学生路一间几十平方米的书屋,到新亚商厦内2000平方米的大型书店;从最初的夫妻店到拥有40多名员工的民营龙头书店,“红月亮”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路。国家政策的东风加上民营书店灵活的营销策略成就了“红月亮”。
“红月亮”最火的时间是2004年到2006年。当时,每到周末,一天来看书、买书的人有四五千人。为了控制人数,“红月亮”不得不安排多名工作人员维持秩序。在稳步发展的10年间,“红月亮”不断提升服务理念,受到了市民的认可及好评。至今,很多市民提到“红月亮”时,还会有“新书上架快”“书架干净得没有一点浮尘”“印象最深是‘不敢高声语,恐惊读书人’的标签”等评价。
进入2010年,网络营销的迅猛发展对实体书店的冲击愈来愈明显,“红月亮”也没有幸免。2014年,“红月亮”经营出现断崖式下滑,年销售额锐减。此后几年,该店一直保持微利甚至是维持状态,营业面积也从最初的2000平方米缩减至1000平方米。期间,马曙光也做了很多尝试,开展名家签名售书活动、举办文学讲座、开设咖啡书吧等。其中,最大的一个尝试是开设社区图书馆。2013年至2015年,红月亮开设了8家社区图书馆,但因种种原因并未达到预期效果。
今年年初,身心俱疲的马曙光开始考虑离开。马曙光说,人生没有假如,说不遗憾是假的。“红月亮”给他的人生带来了太多,有荣誉,有机会……
“红月亮”的离场在业界也激起不小的波澜。
有人认为,实体书店从困境中突围已经迎来拐点。目前,国家大力营造书香社会,人们读书情结的回归、一系列政策的扶持,都是实体书店发展的利好。互联网时代,实体书店也需要紧跟时代步伐,适应消费者的需求,创新营销和服务。国内很多书店的创新营销方式已经取得好的效果,值得学习和借鉴。
学府书店负责人郭西玲认为,实体书店不是没有需求、没有市场,而是需要更加精准地服务市场,多元化发展是趋势,更是出路。
规模占全市民营书店三分之一的“红月亮”的离去,也许会引发我市民营书店重新洗牌,但不管如何发展,顺势而为,主动转型,创新理念,深化服务,都是实体书店需要扎扎实实做的事。心在,梦就在,这,是实体书店的希望,也是书香社会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