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大学生走出校园、走向工作岗位的“预演”,实习几乎是他们的必修课。然而,现实中实习衍生的乱象不少。近日,《中国青年报》对2021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半数受访者在大学期间遇到过强制实习。
知识源于实践,实践检验知识。高校安排学生到企业实习的初衷是好的,这样既能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又能锻炼他们的实践能力。
但是,如果在实习前加上“强制”二字,就会使这个好事“变味道”,失去了实习的本质意义。为了让学生“自愿实习”,高校通常会使用的办法是:不实习不发学位证。在这样的限制条件下,几乎没有学生敢不服从学校的实习安排。前不久,辽宁沈阳一所高校安排一千余名大学生到某知名电子企业集团实习,使用的就是此办法。只不过,众多学生因为不满学校的强制安排,将这件事曝光到网络平台。经相关媒体报道后,教育主管部门介入调查,迅速叫停此次实习,学校随即向学生和社会道歉。
笔者发现,类似的大学生被迫实习事件屡见报端,这样的强制实习不能一年年重复下去了,高校不要“好心办坏事”,而应当从学生的权益和意愿出发安排这项工作,把实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恢复实习的本质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