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多位网友发帖称,位于江西南昌的一所名为豫章书院的戒网瘾学校存在体罚、囚禁、暴力训练等诸多问题,事件引发公众大量关注。10月30日晚,南昌市青山湖区发布通报称,经调查,网帖反映的问题部分存在,书院确有罚站、打戒尺、打竹戒鞭等行为和相关制度。对此,已责成相关部门进行处罚、追责。
(据《北京青年报》)
尽管网帖反映的学校被赋予了对有网瘾等问题的青少年进行“纠偏”的工作职能,属于民办学校。但其种种恶行,明显违背了《民办教育促进法》,相关涉事人员已然涉嫌违法,甚至犯罪。该校对“网瘾少年”矫正的方式游离在法律之外,也勾勒出一些戒网瘾学校的生存路径和真实生态。
近年来,专门从事戒网瘾的机构有许多,一方面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不当使用网络的青少年激增,“戒网”需求巨大;另一方面是相关法规、医学标准存在着严重缺失和空白,导致这类机构野蛮生长、鱼龙混杂。早在2009年,被视为“戒网圣地”的某市“网戒中心”,因使用电击治疗法,被卫生部紧急叫停。从那时候起,类似机构就深受公众诟病。
八年过去了,全国类似的戒网瘾学校依然在以体罚、关小黑屋、电疗等方式来驯服“网瘾少年”。值得警醒的是,这些带有暴力色彩的“戒瘾”手法,造成青少年伤亡事件时有发生。2014年,郑州两少女在戒网瘾学校被强制“前倒后倒”达三个多小时,导致一死一伤;今年8月,西安一市民送16岁儿子到封闭式学校戒网瘾,结果儿子意外坠楼;同月,阜阳一位18岁男孩被家长送到戒网瘾学校,不到48小时死亡,家长称遗体有多处内外伤……
这些极端方式,不仅侵犯了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甚至把他们推向了不归路,何尝不是一种悲哀?一定程度而言,正是法规标准缺失造成监管缺位,教育、卫生、工商等都可以管,却都不愿管,使得一些戒网瘾学校长期游离在法律之外。
对此,应该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一方面,需要从立法层面填补监管空白,从医学层面对“网瘾”进行明确定义。值得提及的是,今年1月,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公布了《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送审稿)》,明确了家庭、学校、部门、行业组织等在这方面的职责,希望各方据此压实监管责任,并期望条例早日出台施行。另一方面,不妨进行一次全国拉网式排查整治,该规范的严格进行规范,该取缔的必须坚决取缔,别再让那些戒网瘾学校任性而为,成为危害“网瘾少年”的生命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