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讲究百善孝为先,恪遵孝道者人恒敬之。在中原文坛,广泛流传着二月河先生的孝亲故事。
以《康熙大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等作品名扬海内外的著名作家二月河不仅有大作品,更是个大孝子。父亲生前,他在父亲吃喝饮食、床铺被褥、抽烟喝酒、休闲散步、下棋玩乐等诸方面都考虑得十分周到,父亲爱听戏,他就买来数百张各类戏曲唱片,供父亲无事时听。写作再忙,也要每天抽时间到父亲跟前,捶捶背,捏捏肩,挠挠痒,洗洗脚,尽心伺候老父亲。
一个小小的木如意(挠痒刷),也蕴含着二月河对父亲的一片孝心。
这个如意来自南方的樟木制作,木材坚硬,紫红色,透着淡淡的清香。如意头部以灵芝状饰,伸延的分叉如婴儿手,柄上写意雕刻着两只小羊在草地上可劲儿撒欢儿,寓意“吉祥如意”。
那是一次二月河应邀到外地讲学,休息时在宾馆门口溜达,看到路边有人叫卖如意(挠痒刷),就给老父亲买了一个。这小物件既吉祥又实用,虽不值钱,但心意不在乎物贵物贱。回家拿给父亲后,果然老父亲很喜欢。
中原及豫西南农家,过去几乎家家都有一两个如意,此如意非彼如意也,不是宫廷贵族那种镶金嵌玉、尾系穗带流苏精制的赏玩如意。农家的如意俗名就叫“挠痒刷”,秋冬季节,气候干燥,身体失水,皮肤瘙痒,用手抓,背部挠不及,就制作如意来帮忙。制作非常简单,大多是竹木制成,一个二三尺长竹板,一端钻孔系绳,一端烧制捏成如屈指状,即可。若背痒痒了,执如意在手,伸进衣服深处,如意如伸长的手,随意挠痒,惬意得很。
二月河送的这一个木如意,很讨父亲欢心。老年人由于身体不灵活,比较难于抓挠,有了木如意,如手臂延长,可以随意解决挠痒之苦。
有了如意,但二月河仍然喜欢为父亲挠痒。夏天,父亲身上生了痱子,或是被蚊蝇、虫子叮咬,二月河就给父亲挠背。他的一只大手,像一个耙子,在父亲的背上往来驰骋,似乎在精心耕耘一片广袤的黄土地。挠了一会儿,父亲感觉舒服多了,就惬意地摆手制止:解放娃(二月河原名凌解放),你事多,要写书,就去忙吧,别管我,我这儿没啥子事了。就把儿子赶走了。
多数时间,老爷子拿着如意,或挠痒痒,或作为行板,在掌心或膝头打着拍子,总是微微闭着眼睛,不紧不慢地哼一段小曲儿。那是老爷子感觉最惬意的时候。
一次,老爷子怎么也找不到如意了,急得团团转。二月河略一思索,掀起床单,躬身钻进床底,扒拉了半天,从里面扒拉出如意。原来,老爷子放在床上,不小心从床帮上掉了下去。拿到“宝贝”,父子相视,哈哈大笑。
在秋日的暖阳里,老爷子随意地或倚或站或坐或卧,拿着儿子孝敬的如意,挠着痒痒,惬意地享受着儿子的孝心,享受着平凡日子的快乐。
二月河,因为父亲的快乐,也尤为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