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海南三亚严厉查处了两家存在欺客宰客行为的海鲜店,省去“口头警告”“罚款”“停业整顿”等步骤,直接实行“一次性死亡”处罚——吊销营业执照。为防黑心经营者“死而复生”,被吊销执照的商家相关股东及负责人将被列入黑名单,3年内不得担任同行业经营单位的法定代表人(负责人)或股东。
欺客宰客和制假售假一样让人痛恨,尤其是在旅游城市,前来消费的游客大多是外地人,面对被宰往往只能忍气吞声。正因为如此,相关部门对商家宰客行为更应当严惩。海南三亚开出的“一次性死亡”罚单,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经营者损害消费者权益,由工商部门责令整改,处以警告、没收违法所得、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吊销营业执照。由此可以看出,吊销营业执照是最为严厉的处罚措施,监管部门开出“一次性死亡”罚单,确实是有法可依的。
那么,如此处罚是否过重呢?综合考虑商家的行为和情节,可以说这样的处罚具有合理性和适当性。据报道,涉事商家在给海鲜过秤时,在公斤与市斤的转化过程中,故意在电子秤上做手脚,致使每斤海鲜的重量比实际多出4两。案发当晚,客人共点4道海鲜,该手法造成称重重量比实际重量多出两斤,多收客人179.2元。另一商家采取同样手法,多收客人238元。
这种宰客手法非常隐蔽,一般客人很难发觉,不知道他们已经宰过多少客人!如果只是罚款,数额可能远不及没有被发现的违法所得。因此,对于此类行为,监管部门就该挥出法律利剑,对涉事商家进行“一票否决”,以免其屡罚屡犯,不断侵蚀当地的市场生态和城市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