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往年主要靠拼手气、拼网速的玩法不同,今年“双11”期间,“剁手党”要想买到物美价廉、心仪已久的商品,还要比拼智力、体力。细心的网友发现,今年众商家促销活动纷纷推陈出新,促销规则更加复杂。例如预售、定金膨胀金、满减红包、直降红包、返现券等优惠券以及7天和30天的保价政策……
又是提前预售定金翻倍,又是各种红包多到记不清用法,今年“双11”商家促销规则之复杂,令网友纷纷吐槽:“没有奥数功底根本不敢应战。”近年来,预售、满减、抢红包等复杂的促销手段,取代简单的直接打折,成为电商行业的发展趋势。对于一些习惯于提前把心仪商品放入购物车,等到“双11”当天直接下单付款的消费者来说,复杂促销规则会对购物带来不便。不过,采取何种促销方式,是商家的权利和自由。对此,广大消费者应该给予理解,主动改变自己的消费理念,不断适应促销规则的变化。
笔者需要指出的是,在消费者尊重商家促销规则的同时,商家切不可利用复杂规则忽悠消费者。今年的“双11”还没开始,一些商家新推出的“预售模式”,因公示规则不清晰、不退不换等内容,已经引发消费者不满。比如,有的优惠券看上去力度很大,但商家事先并不注明使用规则,消费者使用时才发现其中有坑;有的商家承诺30天保价,但限时促销、满减等活动均不在保价范围,保价基本上是一句空话。
去年,国家发改委受理涉及“双11”网购的投诉案件中,促销优惠不实是消费者投诉最为集中的问题,占比达62%,主要包括优惠条件限制多、优惠承诺不兑现、保价承诺不保价等。当“先提价,再降价”的伎俩被戳穿后,一些商家便开始转变思路,通过复杂的促销规则暗设消费陷阱。商家的如意算盘就是,把促销规则弄得越复杂越好,消费者没得到应有的实惠,可以归因于其没有弄清促销规则,从而撇清商家的责任。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确规定,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经营者向消费者提供有关商品或者服务的质量、性能、用途、有效期限等信息,应当真实、全面,不得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宣传。一言蔽之,“双11”促销规则可以复杂,但别忽悠人。商家必须充分告知消费者各种促销规则及使用方法,不能让人云里雾里,傻傻分不清楚。
对此,监管部门应加强监管,给商家打一剂“诚信预防针”,同时监管电商平台,也要及时发现和查处误导消费者的行为。对于消费者来说,则要擦亮眼睛,不被商家的花言巧语所蒙骗,一旦遭遇消费陷阱应及时投诉维权,形成抵制无良商家的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