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您对社会热点问题的思考与评价,请把想说的话、想表达的观点发给我们,本报将择优刊发读者来论,共同碰撞思想的火花。
来稿邮箱:jzrbsp@163.com
前段时间,《新京报》记者以应聘为名卧底东方起点医疗投资有限公司,发现这家公司实为网络医托公司,其员工假冒医生和慈善机构人员,用一系列专业“话术”骗取脑瘫患者到他们合作的3家民营医院就诊,获取每位病人上千元的提成。
传统医托“鸟枪换炮”不是一两天了,他们为自己装上了“互联网+”的翅膀,会竞价排名,搞网络直播,玩远程诊疗……信息不对称下的患者,就成了砧板上的鱼肉。在“话务员”每单提成千元的利益链上,患者被推向绝望的“套路深渊”。
“网络医托”横行无忌,离不开几个要素支撑。一是患者的信息。这些信息是如何泄露出去,涉事公司又如何能轻松登录相关医院的后台获取患者信息呢?二是医托的忽悠。一名没有任何医疗知识的新员工从入职到成为电话那头的“医生”,“一上午就可以搞定”。这种专业的“网络医托”要求很简单,摒弃善良的天性就行,胆大心黑、善于忽悠,月入两三万元并非不可能的事。三是医院的苟合。骗子公司与无良医院究竟是怎么勾搭上的,这个问题有待市场监管和执法部门细致起底,但有一点值得注意:2015年11月,东方起点医疗投资有限公司曾因虚假宣传被工商部门罚款5万元,但与公司的非法收入相比,这点罚款连隔靴搔痒都算不上,又如何能禁绝其奋不顾身当“网络医托”的坚定之心呢?
魏则西之死也好,“网络医托”也罢,涉事医院大多是民营性质。民营医院虽然没有原罪,但其野蛮发展中僭越法律底线的问题,无疑透支了整个医疗行业的公信力。“网络医托”横行无忌,症结就在于这些无良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