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络参展商、组织安保、统筹主题活动、安排食宿……在刚刚落下帷幕的第四届中原(鹤壁)文博会上,鹤壁市工艺美术协会会长赵希元身装两部对讲机、两部移动电话,在不停地与对方沟通、协调问题。
的确,作为历届中原(鹤壁)文博会的承办方,鹤壁市工艺美术协会是文博会上最忙碌的单位。
在第四届中原(鹤壁)文博会结束后,赵希元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他说,相对政府而言,区域间的协会交流会更顺畅、更方便、更有效率。比如,每年,鹤壁市工艺美术协会都会根据其他友好协会的意见策划主题活动。2016年文博会的主题活动是“陶瓷和中原手造壶”,焦作的绞胎瓷和黑陶产品都参加了;今年文博会的主题活动是“中原锦绣展”,焦作的山阳刺绣参加了,这些都是通过协会直接联络的。
“政府主导,协会搭桥,唱响文博经济,是中原(鹤壁)文博会的指导思想。”赵希元说。
不过,赵希元坦言,鹤壁市工艺美术协会承办历届中原(鹤壁)文博会也有吃力的一面。
在完成接待任务时,协会的财力、人力、经验不足,其接待能力不如政府。可虽说如此,协会仍愿承担大部分接待任务,原因在于协会已从中受益。
鹤壁市文创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和鹤壁市工艺美术协会是“孪生姊妹”。在政府的支持下,目前,该公司经营着鹤壁市鹿台阁一楼文博展览馆、桑园小镇、朝歌里人文小镇等鹤壁市一些重要的文化产业项目,是历届文博会的“金主”。
赵希元告诉记者,随着国家文化产业发展进程的加快,协会力量在传统文化产业中将发挥更大作用。
协会力量、民间资本、民间文化产业人才唱主角,是第四届中原(鹤壁)文博会带给记者最深的感受。
在10月28日第四届中原(鹤壁)文博会开幕当日,由鹤壁市几位非遗传承人共同投资的鹤壁非遗馆正式开馆。这座非遗馆吸引了记者的注意,因为截至目前我市尚无一处非遗文化展示中心。
鹤壁非遗馆是一处集非遗文化展示展演、知识普及、文化休闲等于一体的综合文化馆。重要的投资人之一“憨刀”是鹤壁市非遗项目泥咕咕的传承人,从事泥塑创作已有15年之久。
开馆当日,“憨刀”告诉记者,现在,我国传统文化产业遇到发展瓶颈——传统文化产业项目不能满足现代人的文化需求。从事泥塑创作十几年来,他的很多想法不能实现,原因也是如此。于是,他和几个志同道合的非遗传承人创建了鹤壁非遗馆,希望在非遗馆里将众多非遗项目整合优化,融入现代人居生活。
在“憨刀”看来,他们与政府是合作关系。政府积极主导文化产业发展,深入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在开馆前期,政府帮助他们进行了大量宣传。开馆当日,政府领导还来参加了开馆仪式,这给了他们很大的鼓励。
政府主导,让民间力量在传统文化产业中迸发活力,这是鹤壁提供的思路。
事实上,我市民间力量也已陆续进入传统文化产业发展大军,可所发挥的作用并不大。主要原因何在?
据了解,我市在2008年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明确表述,对民间力量注入文化产业发展给予多项政策鼓励。
《意见》中,记者看到,我市每年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列入年度财政预算,采取贴息、补助、奖励等方式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扶持有发展前景和竞争力的产业项目,带动社会资本投入文化产业。各级税务部门要不折不扣地落实国家和省市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认真落实非公有资本兴办文化产业政策,充分调动全社会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进一步引导和规范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放宽非公有资本等社会力量进入文化产业的准入政策,凡国家没有明令禁止社会力量进入的文化领域,均允许企业、个人、社会团体、境外资金等社会力量参与兴办。
“可许多鼓励政策没有落地,这便弱化了政府的主导作用,影响了民间力量快速进入文化产业发展领域。”采访时,市文产办常务副主任侯红霞告诉记者。
在政府主导下,鹤壁民间力量进入传统文化产业,在助推产业发展的同时也切实分享了产业发展成果。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历届中原(鹤壁)文博会留给焦作的是长长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