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小朋友的妈妈,目前在知名外企做HRD”“我博士期间曾担任学生会主席”“我工作于全球某投行,研究股市大数据……”近日,为了能竞选进入家委会,上海浦东某外国语小学一年级某班的几个家长,纷纷晒出“神履历”“神学历”。有网友称看后被吓到,这样的竞选堪比竞选CEO。
竞选家委会缘何成了一场“名利秀”?变味的家委会,到底为谁代言?记者提出的问题很尖锐。在我看来,这么多“牛人”愿意竞选家委会,其实是一件好事,至少说明此前不受人待见的家委会而今成了香饽饽,这对于促进学校工作多少会有所帮助。当然,谁能进入家委会,不能光看头衔,尤其要给“草根家长”公平竞争的机会。
这个消息引发各方热议,让我们有机会重新审视家委会的角色定位问题。
家委会在我国的教育架构中到底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外界并没形成一个明晰的认识,就连家委会自身和学校也不能很好地定位其性质、职能和作用。调查显示,目前有85%的学校建立了家委会,但家长对家委会的认可度不高。顾名思义,家委会应该是家长选出来的群众性组织,但现实情况是,一些懂教育又热心教育事业的家长往往难以进入家委会,以至于家委会形同虚设,并未发挥其应有效用。
要让家委会真正参与到教育中,发挥应有的作用,眼下需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一是保证选举的公正性,保证家委会的独立性;二是要确立家委会的法律地位、性质、职能和作用;三是开门办学,满足家委会的知情权,加大参与力度,在校纪校规制定、实施减负措施以及住宿生管理、食堂承包、小店经营等大小事务上,均应听取家委会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