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冬,韩愈因为民请命,上《论天旱人饥状》,被贬为阳山(今广东省阳山县)令。公元804年2月至公元805年4月,韩愈任阳山令只有短短14个月,却被百姓这样称颂:“出守连州阳山令,政有惠于下。及公去,百姓多以公之姓以名其子。”更有人称韩愈是:阳山走向文明的向导。
今天的阳山,有多达50多处纪念韩愈的文化景观,如贤令山、读书台、仰韩亭、韩愈路、韩愈纪念馆等。一名逝去1000多年的古人,当地百姓为何还会如此念念不忘地纪念他呢? 唐代的阳山是未开发的蛮荒偏僻穷困之地,按韩愈的话说:阳山是天下之穷处,山陡水急,县无居民,官无丞尉,语文不通,画地为字。被贬而来的韩愈,面对如此落后和艰苦的环境,并没有怨天尤人,也没有因自己是贬官而不理政务。他把阳山当成自己践行仁政爱民思想的用武之地。下车伊始,他扑下身子,团结小吏,了解百姓疾苦,实实在在为阳山百姓办了几件实事。 一是整顿县政机构,开展正常政务工作。二是传授中原先进的农耕技术,教民耕织,发展农业。三是重教兴学,宣传礼教。四是抑制豪强,保护百姓利益,也让百姓懂得按制度上缴赋税。经过半年的治理,阳山面貌为之变,成为生活秩序正常、百姓生活安宁、户口不断增加、百姓的文明程度大幅提高的地方。韩愈的阳山之贬,促进了阳山社会的开放、文化的开化、经济的开发,使阳山走上了文明与进步的大道。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韩愈贬谪阳山,知难而进,发愤图强,成为其弘扬中华文化,开创人生辉煌之地。韩愈贬谪阳山,传播先进的中原文化,开化和开发阳山,使阳山走向文明。 韩愈开发了阳山,阳山成就了韩愈。 (作者系中国唐代文学学会韩愈研究会理事、孟州市韩愈研究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