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心血管疾病进入高发期。那么,如何全方位保护心血管呢?日前,记者采访了市第五人民医院内三科主任杨静。
杨静说,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项目在今年公布的一组数据显示,我国冬季心血管疾病患者死亡人数比夏天高41%。国外一项研究指出,寒冷季节,气温降低1摄氏度,心梗的发病率就高了2%。
杨静解释,由于冬季气温较低,寒冷会刺激人体血管收缩,从而使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心脏负荷增加,同时还增加脑溢血和心肌梗死的发病率。室内和室外温差较大,也会引起血压波动,血压忽高忽低容易引起和加重动脉硬化。冬季因排汗减少,饮水量减少,水分摄取不足,血液相对比较黏稠,随着温度变化时,体内激素水平也会受到影响。气温较低时,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变少、血管收缩、血小板聚集变多,这种情况下,容易增加血管栓塞的风险。
杨静建议,心血管患者在冬季做好预防措施,要牢记四个原则:
一是控制血压。高血压患者在冬季的血压比春、夏季较高,因此在寒冷的冬季,心血管疾病患者要定期监测血压变化,如果血压有波动要及时就诊。
二是注意保暖。冬季,室内外温差大,因此心血管疾病患者一定要格外注意保暖。特别对于生理机能减退、抗病能力减弱的老年人来说,心血管疾病更易发作或复发。
三是饮食清淡。冬季人们食欲较好,心脑血管病患者要控制体重,多吃富含纤维素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防止便秘。此外,很多人冬季喜欢吃火锅,殊不知火锅属于高脂、高盐饮食,心血管疾病患者应避免含有高脂、高盐、高尿酸食物,应选择清淡、少盐的食物,多吃水果。
四是不宜晨练。心血管疾病患者冬季运动要在温度较高的时间段进行,如中午,尽量避免晨练。患者要合理安排运动时间,控制好运动量,避免强烈的体育运动,如登山、快跑等。晨练前,要适当吃一些东西和喝一杯温开水,以避免血液黏稠引发意外。
目前,心血管疾病已出现低龄化趋势,40岁左右的患者逐渐增多。研究发现,心绞痛在寒冷的季节发病率比其他季节高约三成。因此,心血管疾病患者在冬季做好以上防护措施,对于平稳度过冬季有很大帮助。
本报记者 王龙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