窄涧谷太平寺摩崖位于沁阳市二仙庙风景区西部的悬谷山,有豫西北“小龙门”之称。1963年,被河南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窄涧谷太平摩崖地处幽谷,峰峦叠嶂,灵泉飞瀑,幽奇秀丽,故成为佛教、道教建寺立观的风水宝地。其初凿于北魏时期,称为“太平寺千佛岩”。隋唐时,开窟造像达到鼎盛,五代及金、明、清等时期又摹刻《金刚经》,续造窟龛,共有三窟六龛、唐代摩崖石塔、刻经、造像题记。清道光五年《河内县志》记载:“悬谷山,旧志云,在城西北四十里,亦名元谷,今名真谷寺。府志云,上有太平寺,溪谷邃折,危崖垂覆,山腰灵泉迸出,竹木阴森,多唐宋遗迹。”
自隋唐至明清,乃至民国时期,窄涧谷一直是佛教、道教活动的中心。隋代创建太平摩崖寺以后,随着朝代的更替,寺院也几经兴废,先后易名开化寺、真谷寺、悬谷寺等,直至民国年间废圮。但留下了众多隋唐时期的摩崖造像,五代后晋的石刻莲花金、宋金的游人题记、明清的寺院遗址及20余通碑刻,其中价值最高的当属千佛洞和线刻佛塔,千佛洞宽2.8米、深2.3米、高2米,弧形顶,在这空间有限的洞壁上竟然雕刻着1251尊佛像,姿态各异,造型端庄、丰满,且尊尊皆有佛名。
图① 千佛洞1251尊佛像一角。
图② 开凿于晚唐时期的药师佛龛。
图③ 并列的一佛二菩萨二力士造像。
图④ 游人在欣赏摩崖石刻造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