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11月15日是世界慢阻肺日,今年的主题是“慢性阻塞性肺病的多面性”。慢阻肺与吸烟、空气污染、小气道感染、尘肺等关系密切,因此,要想预防慢阻肺,就要从生活点滴做起,如戒烟、防止伤风感冒等。及早发现和预防,能延缓慢阻肺的发展,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肺功能会有较大改善。
本报记者 朱传胜
进入冬季,气温急剧下降,空气十分干燥,慢阻肺患者迎来了发病的危险时段。慢阻肺究竟是什么原因引起的?我们该如何预防?本期,《中医健康会客厅》邀请市中医院肺病肾病糖尿病科主任张春雷,为大家全面介绍一下以“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著称的慢阻肺。
主持人:对于慢阻肺,很多人会感到陌生。张主任,请您给大家介绍一下,慢阻肺是一个什么样的疾病?
张春雷:好的。慢阻肺已位列我国居民死亡原因的第三位,每年死于慢阻肺的患者有百万人,平均每分钟有2.5人死于慢阻肺。与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相比,慢阻肺的社会知晓率低,很多人对慢阻肺毫无了解。相对于慢阻肺,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更为人所熟知,其实,这两种疾病都是慢阻肺的家族成员之一,当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久治不愈时,肺功能持续下降,就可能发展成慢阻肺。因此,当慢性支气管炎或肺气肿患者到医院检查发现肺功能出现气流受限、且不能完全可逆时,则被诊断为慢阻肺,在化验单上会出现“COPD”字样。
慢阻肺的症状可以用3个字概括——咳、痰、喘。首先是“咳”,咳嗽通常是首发症状,往往连续数年,由间歇性转变为持续性;其次是“痰”,咳嗽和咳痰往往相互伴随,起初痰少,部分患者在清晨痰较多;第三是“喘”,气促或呼吸困难是慢阻肺的标志性症状,并随着病情发展而逐渐加重。
因此,医疗界送给慢阻肺一个外号——“沉默的杀手”。在疾病早期发生时,很多人并没有什么感觉,只是在活动后稍微感到气促,偶尔有咳嗽、咳痰症状,便不太在意,听之任之。随着疾病的不断发展,从上三层楼气喘,变成走到一层楼梯口气喘,再变成走路也气喘,那么,当问题越来越严重才引起注意而寻求救治时,人们大多会陷入被动境地。因为慢阻肺所造成的气流受限是不可逆的,目前的医学条件下只能延缓疾病的进程,而不能根治或治愈该病。因此,及早发现疾病,做好预防功课意义重大。
主持人:张主任,请您给大家介绍一下世界慢阻肺日的由来?
张春雷: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目前慢阻肺为世界第四大致死原因,仅次于心脏病、脑血管病和急性肺部感染,与艾滋病一起并列第四位,至2020年可能上升为世界第三大致死原因。为此,世界卫生组织规定,每年11月的第三周周三是“世界慢阻肺日”,旨在帮助人们提高对慢阻肺的认识,改善慢阻肺诊断不足和治疗不力的现状。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我国慢阻肺死亡率居各国之首,每年死于慢阻肺的患者有128万,已超过冠心病的死亡率和死亡人数,成为居民第三位主要死因,整体疾病负担已居我国疾病负担第二位,并高于全球水平。若不及时干预,未来30年,中国将有6500余万人死于慢阻肺。
主持人:张主任,为什么冬季是慢阻肺急性发作的高峰期呢?
张春雷:这主要是因为冬季气温较低,冷空气刺激呼吸道,促使慢阻肺患者的症状加重,导致急性发作。因此,冬季是慢阻肺的高发季节,患者要注意保暖,出门要戴口罩,多穿衣。由于冷空气的刺激也是病情诱发和加重的因素,因此,清晨、傍晚,老人最好不要出门锻炼,以免诱发和加重病情。
主持人:慢阻肺究竟是什么原因引起的?我们又该如何预防?
张春雷:慢阻肺与吸烟、空气污染、小气道感染、尘肺等关系密切,因此,预防慢阻肺要从生活点滴做起,如戒烟、防止伤风感冒等。及早发现和预防,能延缓慢阻肺的发展,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肺功能都有很大改善。其实,想要及早发现慢阻肺并不难,只要作一项肺功能检查就可以,它是诊断此类疾病的标准。有长期吸烟嗜好的人群,经常暴露在粉尘环境中工作的人群,有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的人群,或者有慢阻肺家族病史、长期油烟接触史的人群,都应定期作肺功能检查。
慢阻肺从发病到形成,明显症状一般要经过5~10年,期间病情很可能“不动声色”,等5年或10年之后,会形成比较严重的症状。慢阻肺危害之大,已超出人们想象。
主持人:张主任,中医在治疗慢阻肺方面具有哪些优势呢?
张春雷:事实上,中医在慢阻肺的治疗方面积累了大量经验,在减少发作、缓解症状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慢阻肺属于中医学的咳嗽、喘病、肺胀等范畴,主要涉及肺、脾、肾三脏,急性加重期以痰、热、瘀血等实邪为主,稳定期以气虚、阴虚为主。根据这些调理的治疗,很多患者有很长时间缓解期,夏季暑伏时用穴位贴敷治疗可提高人体的抵抗力,以减少此疾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