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拜利萍)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希望联合会、永新华控股集团,永新华韵文化产业投资集团发起,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指导,永新华韵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主办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数据平台发布仪式”11月29日在京召开。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数据平台的上线,真正实现了“互联网+非遗”的活态传承。据该项目负责人罗勇介绍,大数据平台是以互联网为媒介的保护、传承和交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平台。该数据平台建立了非遗项目统一的分类标准和唯一的国际标识编码,搜集并整理了全球220万项语言版内容。目前,已搜集超过3万项非遗项目,收录传承人3000余人,覆盖了105个国家和地区。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数据平台首席设计师柳科表示,平台最终要收集87万中国非遗全量词条,后续一方面会以审核认证的方式催化用户自发去完善维护大数据平台的建设,另一方面会和多家互联网公司达成合作寻找数据出口和产品形态。该平台的搭建是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互联网科技领域的一次成功探索。
发布仪式上,永新华韵和以腾讯、京东、网易为代表的科技企业,以中央美术学院、fesco为代表的教育组织和培训机构,以中国电影集团公司为代表的文化企业和机构签订了合作计划,并和以河南民间文艺家协会为代表的文化相关的组织机构达成了非遗保护计划。聚多方之力,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互联网时代获得新生。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确定而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遗产项目,加强对非遗文化的保护传承、激发创新活力,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要举措。河南省第十次党代会提出“打造全国重要的文化高地”的发展目标,随后,河南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实施意见》和《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方案》,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生产性保护与活态传承,把河南建设成为保护传承和展示弘扬中华历史文明的重要窗口。
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品类繁多,囊括了民间文学、美术、音乐、舞蹈、戏曲、曲艺、体育竞技、杂技、手艺、节令、信仰、习俗乃至民间知识等。截至目前,河南省现有国家级非遗项目113项、代表性传承人84名,省级非遗项目728项、代表性传承人641名,在全省范围内已建立了国家、省、市、县4级非遗名录体系,这些文脉资源的梳理、整合,对推进文明河南和文化强省建设,促进中原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焦作金谷轩绞胎瓷、沁阳神农陶首批入选。河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焦作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王保才出席发布仪式并发表讲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