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普普通通的木料,在王发元的打磨下演变成惟妙惟肖的历史人物。“这是毛主席下安源,这是金陵十二钗,这是岳飞抗金……”67岁的王发元向笔者介绍自己的木雕作品。
王发元家住孟州市谷旦镇张村。听乡亲们说,别看他这么大岁数,在方圆十里八村是少有的能人,不但木雕做得好,还会写小说、拉板胡。
展示完木雕作品,王发元与笔者聊起了自己的经历。
那是上世纪六十年代,为了养家糊口,高中毕业的他经人引荐到新乡地区打工。在那里,他没日没夜地干活,一年到头也只能混个肚圆,根本没有余钱补贴家用。
27岁那年,他在妻子的劝说下回到家乡。那个年代,干木匠是个令人羡慕的活计。看到木匠每天有人管饭,每个月还能挣到一笔不菲的工钱,王发元便自学起木工技术来。
功夫不负有心人。没多久,头脑灵活的他就熟练地掌握了锯、刨、斧、凿的技术,并且能独立制作家具。
“这是我的第一件作品,到现在还一直留着。”王发元指着一个橱柜对笔者说。
由于手艺好,王发元常被乡亲们请去干木工活。2002年,妻子患病身边不能离人,他就不再外出干活了。
一边是相濡以沫的妻子,一边是钟爱的木工技艺,王发元哪个都放不下。照顾好妻子的闲暇时间,他便把心思转移到木雕上。“这倒怪好,既能照顾妻子,还能不丢下手艺。”王发元对笔者说。
为做好木雕,王发元买来大量书籍学习。几年时间里,关羽、李白等历史人物,骏马、苍鹰等鸟兽虫鱼的木雕作品在他的手下活灵活现起来。
每创作一件木雕作品,王发元都会兴奋地拿给妻子看。听说王发元的木雕做得不错,洛阳、新乡、南阳等地的木雕爱好者纷纷前来购买。那时,给他妻子看病花的钱,很大一部分是卖木雕的收入。
做木雕很累人,每逢累了,王发元就会在妻子的病床前,拉上几段板胡消遣一下。
2008年,妻子的离世对王发元打击不小,他时常抱着最初的木雕作品,跑到老伴的坟头哭诉相思。这几年,王发元渐渐从失去妻子的痛苦中解脱出来,又创作出了很多木雕作品。2014年,凭借良好的文字功底,他以家风家训为题材写出了一部长达62万字、名为《镜鉴人生》的小说。
“创作木雕已成为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最近,我想搞一个展览,让更多人去了解它。同时,我的年龄也大了,想在有生之年收个徒弟,把这个手艺传承下去。”谈起以后的打算,王发元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