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0日,焦作市第十一中学名师创新工作室的张怀华老师正在整理一份调查报告,计划推选这份调查报告参加全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
这份调查报告名为《河南焦作当阳峪绞胎瓷调查与初探报告》,是由该校高三(9)班学生袁俊、姬咏坤和焦作市一中高一学生吴怡联合调查并执笔的。这是焦作市第十一中学推选参加全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历程中首份关于传统文化项目的调查报告,也是我市首次由高中生撰写的关于传统文化的调查报告。
张怀华老师一边整理调查报告,一边告诉记者:“我们要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寻找文化本源。或许这份调查报告还是稚嫩的,但学生们从中学习了历史文化。”
说话间,袁俊、姬咏坤走进办公室。青涩的面孔,怯怯的表情,但一张口聊起此次调查的过程,她们自信满满。
2016年农历春节,袁俊到姬咏坤家做客,热情的姬咏坤爸爸用一盏白底蓝纹的茶碗给袁俊倒茶,袁俊目不转睛地看着这盏漂亮的茶碗,并向姬咏坤爸爸寻问这盏茶碗的由来。原来,这是一盏绞胎瓷茶碗,绞胎瓷是焦作本土特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袁俊对它产生了浓厚兴趣,并向姬咏坤提议探寻绞胎瓷文化,姬咏坤热烈响应。
调查开始了。春节期间,袁俊和姬咏坤来到市博物馆,她们在这里看到了一些破碎的绞胎瓷瓷片,其花纹由表至里,内外一致,胎内上釉,随炉火变化而自然天成,更显古朴。
然而,这些美丽的花纹是怎么制作而成的?绞胎瓷历史文化如何?绞胎瓷文化价值到底有多高?我们要如何传承与发展绞胎瓷文化?走出市博物馆,一系列的问题萦绕着她们。
查资料,实地调查。自从与绞胎瓷文化结缘后,袁俊和姬咏坤在紧张的学习之余,沉迷在绞胎瓷文化研究中。2017年4月,她们在市博物馆遇见了对绞胎瓷文化同样感兴趣的吴怡,三人相见恨晚。
4月的一天,三人一起来到修武当阳峪窑址实地考察,看到了全国重点保护文物——北宋当阳峪窑神碑,参观了北宋当阳峪窑址。随后,她们来到焦作市金谷轩绞胎瓷艺术有限公司,听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柴战柱讲解绞胎瓷文化,然后又到焦作市福盛坊绞胎瓷有限公司,全程观看绞胎瓷制作流程,并实际操作。
2017年暑假期间,在父母的支持下,袁俊到北京参观中国国家博物馆。在这里,她耐心地寻找绞胎瓷历史文化痕迹,一件夺目的绞胎瓷枕像一朵鲜花盛开在她的心间。
“钧瓷、汝瓷、景德镇瓷在中国国家博物馆都设有展区,可是绞胎瓷作品只有一件,这让我感到遗憾。”袁俊说。
袁俊的北京行,引发了三人的思考,她们决心努力完成绞胎瓷的调查报告。
乔红磊是袁俊和姬咏坤的班主任。当他得知袁俊和姬咏坤的想法后,不仅没有以高三学业重为由泼冷水,还给她们提供相关资料,帮助她们完善调查报告大纲。
乔红磊说:“学业很重要,但培养学生热爱本土文化、勇于探索历史奥秘更重要,这是她们的成长财富。”
写一份调查报告对于高中生来说,是件新鲜且充满挑战的事。然而半年后,一份1.7万余字的《河南焦作当阳峪绞胎瓷调查与初探报告》放在了老师和家长们的面前。
老师、家长们激动不已。他们觉得,此次孩子们的文化探寻之旅带给他们的惊喜,不亚于蟾宫折桂。
记者认真翻阅这份凝聚了孩子们心血的调查报告,有论据,有调查,有结果。此时,袁俊和姬咏坤说,在追根溯源的过程中,她们深刻地感受到“原来,焦作文化这么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