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高小豹
扶贫两度秋,日夜访民忧。
西户问黄口,东邻看白头。
穷家多欠账,薄地少丰收。
初见情难已,重逢意未休。
人前温色去,舌上好言留。
村野渐新貌,沙滩欲绿洲。
忽然传调令,早已惹离愁。
百姓小康日,还来画里游。
这首诗写的是我市深入推进精准扶贫工作中,扶贫干部任劳任怨、兢兢业业带领群众致富的感人事迹。市质监局驻李召村第一书记刘国营就是其中一个。
在扶贫干部换任的这段时间里,刘国营心中五味杂陈,更多的是两年来与温县祥云镇李召村村民结下的深厚情谊。
一
11月28日,是市质监局扶贫蹲点日,也是市质监局驻李召村第一书记工作交接的日子,村民们得知刘国营将要回去的消息,纷纷来到村委大院,该村党支部书记李海政、村两委委员李小伙、李栓柱、李永中,还有很多来村委大院的群众纷纷挽留刘国营,诉说着刘国营的好。
“刘国营书记是好样的,是来给我们村办实事的,件件实事都办到了我们的心坎上,帮我们解决了大问题。村里建了卫生室、发展了产业、整修了道路,样样都替我们操心。”说起市质监局驻李召村第一书记刘国营,村里的干部群众连声夸赞,说他是群众的“贴心人”。
面对亲切的群众,回想起两年来在村里扶贫的日子,热泪在刘国营的眼眶里直打转。记得有一次参加李召村党员群众代表大会,商议该村2016年项目规划情况,当时刘国营在现场一直低头做笔记,没打算发言。一些老党员就急了,有的质问,你来驻村,单位给你派了多少资金,市里给你多少项目?也有党员质疑,你不会来这住上几天,镀镀金就回去吧。
“我来既没有带资金,也没有带项目,但我绝不会虚度驻村的时光。”刘国营深深明白,需要以实际行动来消除大家对帮扶工作的误解。
二
为了与群众打成一片,刘国营一次次走访,加深与他们的感情。“群众不是不讲理,理说透了,他们就支持你,就给你说真话,越走才能越亲,他们把我当成了主心骨,什么事情都给我说。”刘国营说,邻里矛盾、土地纠纷、宅基地划拨、家庭矛盾等都让他协调。
走访全村每一个角落,每家情况都记在心中,李家孩子出生上户口,王家孩子大了划宅基地,白家与李家矛盾纠纷协调等,刘国营能帮尽帮。在这辛勤付出的背后,更多的是收获,刘国营得到了群众的认可。
“市质监局上下对精准扶贫工作都大力支持,再加上群众的理解和配合,我这工作越干越有劲儿。”刘国营说,自从他进驻李召村后,市质监党组书记、局长李小平多次带队实地调查,现场解决困难。
两年来,市质监局申请项目资金595万余元,先后硬化该村道路1.1千米,建设村卫生综合服务室280余平方米,铺设排水管道3000米,对村内主要街道两旁进行了硬化、美化,安装路灯200盏,对全村电网进行改造,对村内垃圾坑进行了整治,对村委大院和200平方米文化活动广场进行修缮;筹资12万元修建老年幸福院,使孤寡老人老有所依、老有所靠、老有所乐……随着项目一个个完工,李召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三
总有人问刘国营,驻村苦不苦?每当这个时候,他就指着沧桑的脸庞和粗糙的手。一切尽在不言中。
也有人问他,村里寂寞不寂寞?遇到这种情况,他就笑着说,这要看白天还是黑夜,也要分农闲还是农忙。
“其实,在驻村的两年多时间里,我大多是充实的,也是喜悦的。充实来自工作的忙碌,喜悦来自村民收入的增长。”刘国营说。在给李召村村民王芹办理户口时,刘国营两次去外地王芹的老家开户籍证明,多次奔波于县、乡公安部门,王芹30多年没有户口的问题得到了解决。
自开展脱贫攻坚工作以来,李召村悄然发生着蜕变:村两委班子更加团结,干劲更足,村集体经济从无到目前的年收入25万元,村产业发展快速推进,教育、文化、卫生、医疗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推进,加快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进程。
四
两年多的扶贫工作即将结束,回想两年的生活,各种滋味都有。
由于长期驻村,刘国营几乎没有照顾过家里的老人和孩子,同时其妻子经常出差培训,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大多时候是依靠朋友、战友帮忙。
今年5月,刘国营的孩子生病住院,其妻子一人忙前跑后,一遍遍打电话诉说委屈。“当时脱贫攻坚正在关键时刻,周末、五一等节假日都没有休息,回家后妻子看到我疲惫的身体和沧桑的面容,再没说一句抱怨的话,反而安慰我。”回想起这些,刘国营哽咽着说。
“刘国营置身脱贫工作,作风扎实,驻村以来驻得下、蹲得住、吃得苦、帮得实,他身上亲民朴实的情怀无时无刻不在感染着我们,李召村美了,群众富了。”李海政说。
上图 12月5日,温县祥云镇李召村两委班子成员为市质监局送来了一面锦旗,感谢市质监局两年来给予李召村的帮扶与支持。图为李小平(右一)从李海政(左三)手中接过锦旗,其中左一为刘国营。
本报记者 高小豹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