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微信朋友圈里突然掀起一股测试“含咪量”的风潮。所谓“含咪量”,就是微信里关注“咪蒙”公众号的好友数量。一些鄙视咪蒙的人,甚至将测试上升到了人生成败的高度,表示“关注她的微信好友占比越多说明你的人生越失败”,并诚惶诚恐想要删除好友圈中的咪蒙粉。对此,你怎么看?
【观点1+1】
@邵武古山何氏:这股风潮有些搞笑,关注“咪蒙”公众号就代表失败?诚然咪蒙的一些文章的确叫人反感,但我们应该包容言论自由才对,况且咪蒙文章也不都是没有可取之处。我们常常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好的吸收坏的抛弃就是了,怎么能不分好歹统统一概而论呢?
@胜平王大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更何况存在即是合理,咪蒙有其被关注、被围观的意义。我们没有必要强行将自己的标准施加给整个社会和朋友圈。对于“咪蒙”现象,我们可以质疑,也可以让其在思想的自由碰撞中被检验和比较。
@西科大新闻系老沙:又是一个“贴标签”的小浪潮。社会上“贴标签”的事情越来越多了,咪蒙上的东西有人觉得低俗,有人觉得需要,也有人觉得无所谓,但是一概而论的做法或者看法,实质上都是急于“贴标签”的行为。一个人内在如何,并不是关注一两个公众号能够轻易下结论的。
@露丝独特:“咪蒙”作为一个社会化的自媒体,受众就其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合理且合法,没有任何问题。因为个人喜好而给咪蒙和咪蒙粉贴上非黑即白的标签,对其避之唯恐不及,一遇到可以批评的点便站在鄙视链顶端对其大肆挞伐,也犯了和咪蒙一样的逻辑错误。
@SWUST新闻系5120151313:任何事物都没有绝对的好和绝对的坏,包括“咪蒙”。用“含咪量”的高低来评判一个人的成败,说明不够理智的中国网民依然大有人在。
@西南科大冯小亭:一种事物的出现,总会有接受和反对两面,人们有表达自己接受与否的权利和资格,但没有权利要求他人必须和自己的态度相同。
@SWUSTting亭:作为一个自媒体公众号,它受欢迎必然有其自己的理由,不能说自己不赞同或是鄙视它,就不让别人接受它。
@心雨zyh:随着社会的发展,世界逐步多元化,对于“咪蒙现象”也需要多角度来审视,不能简单地将测试上升到人生成败的高度,更不能过于痴迷,将其作为衡量微友间友谊的标准。
@蒋珊如此多骄:我们不妨包容咪蒙的存在,去接纳不同的声音。只是,我们需要知道,如何让自己抵抗情绪化的内容,辨别基本的善恶是非。最重要的莫过于培养自己的媒介素养,也就是针对媒体以及信息的辨识能力。
【下期话题】
小学生每天10小时
睡眠咋确保
12月11日,教育部公布《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首次全面系统地梳理了我国义务教育学校管理的基本要求。保障学生入学公平、严禁体罚学生,确保小学生每天10小时睡眠,每天锻炼1小时等写入管理标准。而一项调查显示,90%以上的学生睡眠时间都没有达标,甚至一些学生的学习负担不断加重,每天做作业都要做到深更半夜,睡眠时间严重不足。对此,你怎么看?
(参与热点话题讨论,请关注《焦作日报》官方微博:@焦作日报)
本期栏目主持人 本报记者 王水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