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本报重磅推出的《聚焦我市老旧专业市场系列报道》自8月28日首篇见报以来,已陆续刊发七篇。这一组文章从不同侧面和角度,客观报道了我市老旧专业市场的现状、存在问题和转型提升发展的必要性,并吸取社会各界的观点,结合外地先进经验,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文章刊发期间,也就是9月24日,我市召开城乡规划委员会2017年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焦作市专业市场规划》(2016-2020),并给出了26家专业市场搬迁计划一览表,配套政策措施和工作方案目前正在紧张研究中。
专业市场外迁,意味着城市格局的变化,也意味着利益分配的变化,这确实是一项复杂而具有挑战性的工作,需要以历史的、长远的、开放的眼光来认真看待。就我市毫无经验可言的老旧专业市场外迁,在全国范围内审视,会发现一些城市早已先行先试,作出了有益的探索。我们提出几个关键问题,试着在外地成熟的经验中寻找答案。
问题一:如何快速推进?
时代总是在进步,城市总是在发展,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谁的步子迈得越快,谁就会占得先机、赢得主动。
山东省临沂市历届市委、市政府围绕“商贸活市、以市兴市”战略,出台了一系列含金量高的文件,在财政、土地、规划、建设、交通、公安、工商、税务、商务和金融等方面大力扶持商贸物流业发展,并依据《中国临沂商贸城总体规划》,对分布在原市区的90多个专业批发市场进行整合提升改造,搬迁改造提升市场20余家,整合升级改造市场60余家。这个红色革命圣地,如今已成为国际化现代商贸物流之都。
郑州市批发和零售业发展迅猛,素有“商城”之称。即便如此,郑州市却不敢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吃老本。郑州市规划并着力打造约54平方公里的“一区两翼”和十大市场集群,于2012年启动177个批发市场分批外迁,进驻四环路外的12家新型市场,并出台一系列文件给予实实在在的政策扶持。最令记者感慨的是,位于城市外围的华南城项目周边已设立2个地铁站,还有一个地铁站的设立也早在计划内。有了如此强劲的支持,郑州华南城项目仅用2年时间,就实现了4个业态、1000多个商家的正式开业。该商贸旗舰的顺利起航,预示着郑州“商城”全新的未来。
许昌市委、市政府谋划了“四改一增”工程,即改造老庭院、老街道、老市场、老厂院和增加停车位,旨在持续提升城市品位、完善城市功能,切实增强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搬迁改造老旧市场是重头戏,此项工作虽然刚刚启动,但来自许昌本地媒体的报道显示,许昌各相关城区和部门“快”字当头,调研、摸底、资金测算、项目整理等工作已在有计划地推进。
问题二:如何实现多赢?
市场外迁不是简单的市场挪动,而是一本沉甸甸的民生账。
四川省成都市对中心城区三环路以内的97家老旧市场采取“分门别类、一场一策”的方式实施搬迁改造,从交通秩序、违章建设、市容秩序、消防安全、监管体系五个方面开展专项整治,在改善提升老城区面貌的同时,推动老旧市场搬迁改造。同时,成都市加快承接区域建设,提升承接区域的产业承载能力,营造商业氛围,缩短新市场培育周期,吸引商户安心入驻。
郑州市站在民生角度考量经济工作和城市建设,通过大规模的市场外迁,将城市空间布局、交通环境和产业规划有机统一起来,中心城区市场外迁后空出的土地首先用来建设公共设施,一大批菜市场、变电站、公交站场、公园绿地等民生项目在外迁市场原址上开工建设。
新老市场共生共荣,牵手发展。郑州市帮助企业牵线搭桥,促新老市场强强联合;对有经营能力的市场主体,帮其在新规划的市场集聚区选址建设新的市场项目。据了解,华南城项目在招商中,除了承接搬迁商户外,还与一些市场合作,共商业态和产品结构,量身定制、共同发展。
问题三:如何构建大商贸?
在构建大商贸体系方面,临沂无疑是引领者。临沂市提出建设商贸物流名城的战略构想,在整合提升传统批发市场和加快建设现代商贸流通企业上下功夫,逐步形成了全国“南有义乌、北有临沂”的商贸市场发展格局。近年来,临沂商贸市场交易额年均增长21%,2016年达到3784亿元,带动全市物流总额、电子商务交易额分别完成27000亿元和2172亿元。
再来看个体案例。有“天下第一街”美誉的汉正街,在武汉市委、市政府的汉正街整体搬迁改造重大决策引导下,整体搬迁至黄陂区汉口北市场,成为“新汉正街”,再次书写商业传奇。海宁皮革城主动异地扩建搬迁,从中心城区搬到郊区,仅用一年时间就实现了旺市。海宁皮革城还向外拓展,在外地建皮革城,在海外建皮革城,2010年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中小板挂牌上市,如今已发展成为国际皮革商业的龙头。
“十三五”时期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时期,商贸物流发展面临重大机遇,国家商务部等五部委联合制订了《商贸物流发展“十三五”规划》,要求不断提升商贸物流发展水平。焦作要跻身全省“第一方阵”,商贸物流业不可落后,有了大谋略、大格局、大智慧、大推进,才能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