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一版①)该市召开了“三业五助一兜底”扶贫攻坚工作会议,出台了实施方案,成立了脱贫攻坚领导小组,沁阳市委书记任第一组长、市长任组长,加强对脱贫攻坚工作的领导。该市与各乡镇(办事处)签订脱贫责任书、立下军令状,乡镇(办事处)与各村(街)也签订了责任书,层层压实责任,传导压力,形成了市、乡、村三级书记抓扶贫、全党动员促攻坚的局面。
实施“三业五助一兜底”工程,机制保障最关键。该市对贫困村全部实现了“五个全覆盖”:县级领导分包贫困村全覆盖、驻村工作队全覆盖、派驻第一书记全覆盖、市直单位参与精准扶贫全覆盖、重点企业联系贫困村全覆盖,结对帮扶一包到底,不脱贫不脱钩。还实施了驻村帮扶“联村包户”工程,做到了见人、见事、见效。
为了细化“三业五助一兜底”举措,该市建立了“1+3+6+1”脱贫攻坚体系:“1”就是一个“三业五助一兜底”的实施意见;“3”就是三个方案,市有脱贫方案、贫困村有脱贫方案、贫困户有脱贫方案;“6”就是整合民政、住建、教育、人社、卫计委和社会团体等6方面的合力,共同发力打歼灭战,“1”就是保障政策兜底。该市围绕这一体系建设,实行了县级领导分包贫困村,市直单位结对帮扶贫困村,完善建档立卡数据库,做到了户有卡、村有册、乡有簿、市有档。
在脱贫攻坚难点上发力
产业脱贫走啥路、贫困人口咋就业、扶贫资金从哪儿来,是实施“三业五助一兜底”脱贫工程的难点,更是重点。该市瞄准难点,精准施策,把“三业五助一兜底”作为精准扶贫的重中之重,紧盯稳定脱贫,坚持标本兼治,把脱贫攻坚和全域旅游、美丽乡村建设、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互联网+”等紧密结合起来,因村制宜、因户制宜、因人制宜,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取得了显著成效。
产业是脱贫之基、强市之本、致富之源。该市按照“一乡一产业、一村两项目”要求,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今年,该市产业扶贫共实施扶贫项目20个,投入财政资金642.115万元,覆盖8个乡镇13个贫困村1787户。
在发展高效种植产业上,实施了南西村食用菌栽培,西苟庄村食用菌栽培、哈密瓜种植,簸箕掌村核桃树高接改良,山路平村和张庄村野生皂刺嫁接改良,范村猕猴桃种植,解住村蔬菜大棚等9个扶贫项目,投入财政资金289.465万元,覆盖贫困户586户。同时,以山路平皂角皂刺专业合作社为示范龙头,以皂刺嫁接和艾草种植为基础,通过“合作社+农户”模式,实现贫困户就近就业和获利分红,辐射带动常平乡200余名贫困人口就业增收。
在发展缝纫加工产业上,实施了山路平村、张老湾村、簸箕掌村、东高村、南住村、西苟庄村、后庄村缝纫加工等7个到户增收项目,投入财政资金126.789万元,300人实现就业,人均年可增收15000元。
在发展光伏产业上,利用产业到户资金,共投入187.5万元,在张庄村、前兴福村、南西村、九渡村发展规模不等的小型地面光伏项目,覆盖贫困户318户,建成后每户每年可分红700余元。
在发展乡村旅游产业上,引导九渡村和山路平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已在民俗旅游接待、旅游产品销售、水上娱乐项目等方面安排18户贫困户就业。
在凝聚扶贫力量上用力
变“单兵冲锋”为“全民皆兵”,变政府唱“独角戏”向全社会“大合唱”转变,沁阳市整合金融、保险、企业、慈善、社会等各项资源,发动全社会之力,唱好帮扶与被帮扶“二人转”。
脱贫攻坚,金融争先。目前,各金融系统已为贫困户发放贷款220笔3163万元,为带贫企业发放贷款5.17亿元。
永威公司向东高村捐赠15万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锦辉风电公司对簸箕掌村50户贫困户捐赠15万元……在“百企帮百村”精准扶贫活动中,沁阳市组织该市26家企业与20个贫困村开展帮扶,累计帮扶投入560余万元,提供就业岗位近1000个。
10月10日,西向镇慈善工作委员会成立的现场,辖区企业家慷慨解囊,一小时共捐款367万元。眼下,“西向镇模式”在沁阳市渐成燎原之势,各乡镇相继建立慈善工作委员会,全市形成了慈善协会、慈善工作委员会、村级共享发展理事的三级慈善网络,“家门口”的慈善惠及了更多贫困群众。
在推进精准扶贫过程中,沁阳市重视社会保障政策兜底作用,在保障低收入农户就业、低保、医疗、教育、住房等方面,大幅度提高兜底对象社会保障标准。今年沁阳市出资300余万元,建立该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员医疗兜底保障制度,筑起‘因病返贫’的五道防线,补齐了社会保障救助短板。